掮客被“上线”爽约 亏了6万多

23.01.2014  12:43

■记者黄培红/文

   找钱,近年来成了不少银行月末、季末、年末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对银行来说,存款考核就如同是一场无法停止的马拉松——存款指标只能上不能下。如此而来,催生了一条高息揽储“利益链”:银行花高价“买钱”,掮客利用自己丰富的资源从中“拉钱”赚取提成,而资金大户则想尽办法“拼钱”获取更高返点。

   南昌市民熊敏(化名)做了多年的掮客,不料被自己“上线”黑了一把,而且还求助无门。

  当掮客“拉钱”赚提成

  熊敏的本职工作与金融行业有关,因而结识了一些资金大户,除了帮客户进行基本的规划理财之外,还帮客户介绍新的赚钱方法,即银行揽储。

  “这样的业务做了几年,起初是自己尝试着做了几单。”熊敏说,自己认识一位“上线”跟银行比较熟,自己在这位“上线”指定的银行开户,按约定存入资金过银行月末、季末或年末的考核期,“上线”从银行提出返点。因为资金一直在自己的账户上,正常的利息没有少,还可以额外获得返点,主要是没有风险,所以介绍给了自己的客户。“当然,这样拉线自己也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熊敏告诉记者,这位“上线”介绍的业务有国有银行的,有股份制银行的,也有城市商业银行的,哪家银行有需要,自己就“吆喝”大家一起把资金搬过去,少则1000万元,多则5000万元、6000万元。

  “上线”拿了银行返点后失踪

  “一直以来,按约定存款后,就能按约定拿到返点,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位中间人。”熊敏说,2012年年底的这一笔存款发生了意外,自己回想起当初的行为,觉得真是太粗心大意了。

  2012年年底正值银行“钱紧”之时,这位中间人介绍了多家银行的存款业务,而且给出的返点一家比一家高。“当时,选择了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按约定返点为存款金额的千分之4.6。”熊敏苦笑着告诉记者,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意外,所以这次没有顾虑就向自己的客户们,甚至是亲戚朋友们“拉线”,为了凑齐约定的金额,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先贴返点给他们,当时想的是中间人迟早都会拿返点回来,提早把钱给了客户和亲戚朋友也无所谓。

  “事情就有这么巧,我贴了钱出去,他就跟我玩失踪了。”熊敏说,到了2013年1月,这位中间人从银行拿到第一笔返点时很爽快地履约支付,但是第二笔返点6万余元到了他手上之后,就没有联系了。到了2月份,觉得事情蹊跷,熊敏几乎每天都联系中间人,可对方一直不接电话。向银行询问,银行告知这笔返点已经按约定支付给了中间人。

  此时,熊敏才发现,除了两个手机号码之外,自己对这位中间人的情况知之甚少,其住处是租的,公司是临时的(无人办公),唯一的确切信息是在红谷滩购买了新房,但目前还未交付使用。

  “没有协议、没有合同,有的只是口头协议,这就埋下了很大的隐患。”熊敏说自己当时“缺心眼”,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贴钱垫付,最终落得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

  提醒

  银行揽储有风险

  “以前他还接过一两次电话,但谈到那笔返点就挂。”熊敏告诉记者,她多次找到银行求助,银行工作人员提供了相关材料证明了这笔返点确实已经支付,银行只需兑现与中间人的约定。无奈下,她决定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得到的回复是不属于诈骗,也不属于非法集资等行为,而且对方信息不详,没有办法帮忙追讨这笔资金。之后,她想去法院起诉,但多位律师均说这仅是口头协议,没有证据证明双方有约定,法院不会给予立案。

  “客户将闲钱存进正规银行,由此还能得到‘奖励’,可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而且中间人往往表示‘钱是你的,业务是在银行直接办的,即使资金没了也可以找银行’,从表面上看对客户来说确实没有风险,而实际上除了像熊敏返点被中间人‘黑’走之外,客户本身也有隐性风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外地曾出现一些中间人要求客户在银行的大户室里开户,在办理手续过程中签下很多合同和单据,其中有代客理财这样的条款,客户没注意签下,这笔钱最后不能到位,银行解释是理财过程中出现了损失,客户只能吃哑巴亏。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