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捕快:属政府“临时工”

18.05.2015  17:18

  核心提示:以宋代为例,捕快应当算作“吏役”一类,“属于地位最低的一级,谈不上是公务员,只能称‘公人’,是在政府做事的‘临时工’,或者说‘编外公务员’。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肖黎,原题为:《古代捕快并非狂拽酷炫:临时工地位低乱用职权

  湖南卫视热播中的《少年四大名捕》,让观众见识了武功过人,足智多谋的名捕。捕快,作为影视剧中常见的一种职业,无论是《大宋提刑官》《狄仁杰传奇》还是《神探包青天》,形象都比较正面,好似现代的刑警。那么在古代,捕快真的那么狂拽酷炫又拉风吗?历史学者、古代生活史研究专家倪方六向本报记者解读了古代捕快的地位、薪资和口碑。

  地位低:

  做捕快无门槛,只能算是临时工

  在《少年四大名捕》《大宋提刑官》等影视剧中,捕快的形象整体较正面,好比现代的刑警。事实上,古代地方上的捕快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职业,地位很低。倪方六告诉记者,以宋代为例,捕快应当算作“吏役”一类,“属于地位最低的一级,谈不上是公务员,只能称‘公人’,是在政府做事的‘临时工’,或者说‘编外公务员’。”“捕役,捕拿盗匪之官役也;快手,动手擒贼之官役也。”捕快是“捕役”和“快手”的合称,负责缉捕罪犯、传唤被告和证人、调查罪证。《少年四大名捕》中有成为捕快必须经过严格考试的情节,不过倪方六告诉记者:“只要是手脚利索、脑子好使的都能当捕快,从目不识丁的农民到有前科的小混混,都能做,因此捕快的素质整体来说是不高的。

  口碑差:没有固定工资,乱用职权搞创收

  无情、铁手、冷血、追命,温瑞安笔下的四大名捕具有独门绝技,江湖行事风格也如其名。不过这毕竟是武侠小说,古代真正的捕快可没有这么拉风,他们形象差、口碑差,为了搞创收甚至比盗贼还坏。

  “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这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记载,倪方六分析说:“从中可以得知,捕快是无固定工资的,因为这个原因,这些人乱用捕缉便利,甚至为非作歹,所以不少捕快比盗贼还坏,祸害百姓。

  由于没有工资造成吏治腐败,宋神宗时开始给吏员发工资,以纠正不良,史称“重禄法”。倪方六告诉记者,“这主要是中央各机构的吏员有工资拿,如枢密院的吏员,每月5贯钱,虽然少但已经算不错了,地方上的捕快即使有也没有这么多。”因有机会“创收”,又能给自己、亲戚朋友带来方便,所以宋代“公人”人满为患,是历代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