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教师”王小玮:让团结的幼苗在巴郎心中生根发芽

19.08.2016  15:10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在实现"十三五"的征程中,各战线各领域有为青年担纲着中坚力量。"出彩90后"、向上向善好青年、优秀团员、团干部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奋勇争先,砥砺前行。为此,中国青年网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良好群众基础、强烈感召力的基层青年典型,特别推出"青春建功十三五"系列报道,敬请青年网友们分飨。

王小玮和阿克美其特的孩子们在一起。本人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8日电 (见习记者 张思怡) “齐鲁大地,西域古城心手相牵,团结的幼苗在巴郎心中生根发芽,绿色的森林在我手中发展壮大”,这三行诗摘自援疆支教教师王小玮写下的《我和你》。这是她的支教随感,更是对她援疆支教活动的最好写照。不顾家人反对,她毅然选择两次援疆支教;她扎根西部,送课下乡,致力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她主动结对帮扶贫困家庭……王小玮用自己的行动关爱少数民族孩子,用大爱维护民族团结。

   两次援疆 真情支教绘就奉献人生

  2014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下发援疆支教文件。东营市胜利街道中心幼儿园副园长王小玮决定报名。“一直觉得很优秀的人才有资格去援疆去支教,文件也对支教人员有很多条件上的要求,比如职称、从教年限等方面,我觉得自己还有一定差距吧。”抱着尝试心态的她,接到确认名单之后,满心欢喜却也有一丝担忧。喜的是能够援疆建设西部,忧的是家人的态度和意见。

  “七岁的女儿哭着问我:‘妈妈,你不爱我了吗?你在新疆上天堂了怎么办?’”王小玮说:“孩子也看新闻,还写过作文,大意是说暴恐分子也很可怜,伤害别人也伤害了自己,让自己的爸爸妈妈伤心。”也许在年幼的女儿心里,到了新疆就意味着死亡。“我告诉孩子妈妈很爱她,会安全回到家;告诉她我会好好教育新疆的少数民族孩子让他们学会爱自己,爱家里人,我是去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她还告诉女儿援疆支教就是爱国,同意妈妈援疆就是全家对国家的支持。不解的还有丈夫和老人,王小玮一一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在2014年8月踏上了援疆支教的路。

  初到疏勒,满大街穿民族服饰的人,听到的都是像唱歌一样的维语,还有周边并不完善的公共设施,让王小玮觉得十分陌生。“就像到了国外,又有点像时空穿越回到了二十年前的样子。”当一切安置妥当,看到教学设施的她感到出乎意料。“高大宽敞的教学楼,优良的教室配备,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山东援疆资金援建的。”在深入了解之后,她意识到当地的教育理念、老师们的教学方法都急需更新,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也亟待提高。

  说起初衷,王小玮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她想趁自己年轻有激情的时候多做点事情。教少数民族孩子说双语,在孩子们心里播撒爱的种子是她心底里最简单的愿望。第一年支教结束后,当地的老师告诉孩子们王小玮即将回山东去,孩子们拽着她的衣服问:“园长妈妈,你还回来吗?”回忆起这些,她说:“他们的语言表达有难度,但我却能感受到孩子们的爱。”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她做通家人工作后再次报名,2015年8月返回疏勒,开始了第二载援疆支教。

   特色办学 助力新疆幼儿教育发展

王小玮给少数民族孩子讲课。本人供图

  从最初的迷茫到快速调整融入工作王小玮用了三周。在她看来,那里跟内地最大的区别是对“双语”的定位。在内地双语是指学习汉语、英语两种语种,而在新疆指的却是学习维语和汉语。“我支教的疏勒县第二双语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是‘学国语,学母语,做双语兼通合格接班人’,汉语被定位为‘国语’,是多么神圣的国家语言!”

  身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王小玮深知3—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于是探索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幼儿双语能力的教学方法成为她日思夜想的课题。王小玮把山东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疏勒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开展工作,依托特色活动开展混龄教育,打造了喀什地区第一个全园幼儿参与的苗苗艺术团,探索开展半日制混龄教育有效提高维吾尔族幼儿双语学习能力,得到家长、社会及地区领导的一致认可。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