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后的隐痛 江西乡村小学面临“空巢”之痛[图]

24.09.2014  12:16

  一张课桌,一块黑板,一名学生,一位老师,这是南昌市新建县汶溪小学今年秋季开学后的状况。从前年的两个年级20名学生,到去年的4名学生,再到今年仅有一名学生,近年来汶溪小学一直在挣扎中生存。“空巢学校”也是我省乡村小学现状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经调查采访发现,我省乡村小学普遍面临生存问题,今年的问题特别严重,甚至有不少学校因为生源不足而停办。

  对话

  抚州展坪乡山下小学: 老师没有积极性

  王金春是抚州市展坪乡山下小学的校长,他在这里教学已有30余年。“以前学校有5个年级,现在减少到4个年级。今年只有65名。”王金春对记者说。

  据王金春介绍,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近几年学生的流失比较大。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也让在这边教学的老师缺乏积极性,教学好坏老师的收入差距并不大。“以前最多的时候有12位老师,现在只有5位,其中还有两个是刚分配过来的大学生。我要求老师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同时确保孩子们安全就行。没有条件采取激励机制,只能这样。”他说,“现在有些孩子升高年级,家长带着他们去镇里读书,年级小一点的弟弟妹妹也就一同去了。乡村小学生源的流失是展坪乡的普遍现象。

  南昌新建县汶溪小学: 一张课桌一块黑板的课堂

  与山下小学相比,南昌市新建县汶溪小学的境况更为艰难。汶溪小学离县里有15公里左右,这所学校的存在主要是方便周边村子较小年龄段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从前年的两个年级20名学生,到去年的4名学生,再到今年仅有一名学生,生源的流失让这所学校走向停办的边缘。

  刘海平以代课老师在这里15年了。今年秋季开学,学校只剩下1名学生,刘海平周一到周五,每天要给这名学生上4至5节课。由于是“代课老师”,刘海平每个月仅有800元的工资,他也想过去外面打工,或调到别的地方去教学,却又难以放弃这仅有的一名学生。“这样下去真不知道学校的出路在哪?我感觉做什么都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刘海平面对这样的现实很无奈,也很迷茫。

  探因

  “撤点并校”后的隐痛

  近年来,抚州临川二中老师李仁节一直在关注乡村小学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告诉记者,他在这几年的走访过程中发现,抚州市已经有不少乡村小学停课消亡。

  李仁节分析:“根据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启了俗称‘撤点并校’的十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工程,虽然该政策有一定合理性,但客观上造成对农村教育的破坏,学校大量撤出农村,基础教育出现‘城挤、乡弱、村空’局面,加剧了乡村社会的荒芜。虽然2012年9月国家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纠正上述错误,并着手恢复、振兴乡村教育。然而,此时乡村教育已经积重难返。

  此外,我省的城镇化建设中,大量农民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走进城市而导致的生源流失,也是乡村小学如今窘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记者采访时发现,如果教学环境好,有不少家长其实愿意将孩子放在农村老家接受教育。

  解决

  教育厅:为乡村教育投入50亿元

  “目前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确实面临着不少难题,我们近几年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农村教育这一块,集中解决乡村小学、教学点的基础设施、师资不足的难题。”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刘雪平向记者坦言。

  据悉,从2013年开始,我省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启动,重点解决村小、教学点硬件设施的不足。“这项工作省政府投入了50亿元,本来计划3年完成,现在1年半的时间已经将资金划拨到位。”刘雪平说,现在很多村小、教学点,学生比较少,但不会一撤了之。

  延伸

  发展乡村教育民间公益有舞台

  “其实,民间公益力量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帮助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李仁节说。目前他与抚州的一家公益组织共同发起“足球下乡”、“免费午餐”等项目,以提高村小的教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对于民间公益力量参与农村义务教育,省教育部门也表示支持和欢迎,特别希望有城镇教育背景的公益人士能够带动城乡学校间的互动,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共同改变村小、教学点面临的生存难题。

  ■信息日报记者李征、彭超文/图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