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取档案托管费 人才市场“躺着挣钱”?

12.08.2014  18:50

又到毕业季。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如果不是到机关当公务员或者在国企就职,找到工作后还需要操心一件事——给自己薄薄几页纸的档案安个“”。

安“”需要花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面向庞大群体收取的这笔档案费,着实是个“天文”数字,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保管档案,本应作为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的公益服务,为何还要收取费用?收取的大量费用都花在何处?

在长沙某地产公司做广告的卢女士,三年前大学本科毕业以后,人事档案就一直放在人才市场。

人才市场的管理费用是按年交的,一年两百多的样子。”卢女士向潇湘晨报记者表示。

2002年到北京打拼的“北漂”李健,其所在的民营公司不管档案,需要他自己拿到人才市场挂靠。于是,从2002年开始,李健每年都要缴纳档案保管费。

2013年前,档案每年收费240元。11年间,李健共花了2640元。2013年1月,这笔收费降至一年120元。几年加起来,李健在档案保管上一共花了近3000元。

来北京10年多了,我自己还没买房,可是,给几张档案找个落脚的地方,却已经花了几千元。”李健苦笑。

近年来,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人,除了国家机关公务员、部分退役军人、部分残疾人、失业者,按规定,其余所有人都需要缴纳档案保管费,每人每年需缴费上百元。

专家估算,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个市每年收费少则数百上千万元,大城市动辄上亿元,全国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一些专家表示,在各种档案托管群体中,公务员享受免费,国企职工由单位付费。这意味着,收入稳定的人群享受免费档案托管服务,而流动人员则要为自己的档案向管理机构付费,这让一些人觉得有失公平。

要收多少

专家估算,全国每年至少收取数十亿元

各地人才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收取档案保管费,一些地方最初年收费曾达七八百元,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近年来,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对收费标准进行了限制,收费有所下调。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北京市、区县存档机构共管理档案170万份,存档费在2013年1月起由240元下调至120元。不过,即便收费下降,每年产生的存档费仍逾亿元。

长沙市政府官网显示,个人如在长沙市人才服务中心办理档案托管业务,需支付120元/年的费用,办理综合服务则需要缴纳240元/年,享受“干部调动”服务,每年需要交240元。

按照专家的估算,全国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用在哪儿

尚无哪个省市公开过费用使用、支出细目

卢女士向潇湘晨报记者表示,她将户口和档案一并交予人才服务中心管理,一共交了200多元。

档案也得‘租房子’,占地比群租房小多了,收费却跟‘豪宅’接轨,算给自己的档案买了个豪华卧室。”“北漂”李健不解:一份薄薄的人事档案,为什么一年要收一两百元的保管费?

在其他一些城市,档案托管费不仅仅只是管理费,还有额外费用,比如一些人事代理费用。

2014年2月,《新快报》报道,广东南方人才市场副主任王世华说,不少人档案托管费之所以高,是因为包含了额外的人事代理服务费。比如关于个人的相关奖励、职称评定等都会第一时间收进档案。其次还包括社保、公积金等费用的代缴。另外,一些出国的政审、相关证照的办理,查报工龄等,都是人才市场的服务范围。

这笔钱到底去了哪儿?北京市人社局表示,收费标准是北京市发改委下发,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收费统一上缴市财政,人社局没有截留,所需档案管理的经费由财政局每年下拨。

记者查询发现,全国尚无哪个省市公开过档案保管费的具体使用、支出细目。

怎么服务

手续烦琐,效率低下,各地出现大量“死档

刚毕业的杨女士选择在长沙工作,她目前正办理档案户口的托管手续。她觉得人才市场的服务态度不够好。

仅仅一个月,我就去过人才市场数次,还去过几次教育管理部门。”她说,“手续太烦琐了。

在人才市场挂档的杨予鹏也有同样感受,他告诉记者,工作调动或需要开具证明通常要等很久,人员不少但效率不高,一件事得跑好几趟。打电话提前咨询基本无人理睬,还会互相推脱。

他表示,人才市场名为市场,但不是市场运作,都是挂靠在人社局下的事业单位。

专家表示,对于一些交纳费用的人来说,人才市场提供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肖俊表示,档案托管费像一个“怪胎”:是服务,但做起来不像服务;像买卖,但又不是买卖,还具有垄断性。因为“弃档”“自揣档案”是违法违规的,所以“消费者”甚至没有说“”的权利。人才市场工作人员称,“没有户籍档案和人事档案信息,要在当地报考公务员、购买住房、子女上学等,都会受影响”。

虽然有“必须存档”的人才管理严格规定,但由于需要收费、手续烦琐和服务不佳等问题,全国每年仍有大量弃档、“死档”出现。

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介绍,存档的“死档”数量高达总量的20%至30%。北京171万档案中,可流动的档案近164万,比例在全国较高,但由于庞大的体量,目前“失联”逾5年的“死档”也有61334份。

【观点】

存档人付费不合理公共服务业务应由政府买单

专家指出,面对弃档,有关部门管理者需要反省,为什么提供服务却令一些服务对象选择逃避。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认为:“让存档人付费不合理,公共服务业务应由政府买单。

目前在长沙工作的杨女士和卢女士向记者表示,人才市场不应该收取档案管理费用。作为政府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机构,为市民管理档案是他们的职责。在长沙工作三年的孙先生认为,“购买了他们的服务,如果不收费,我可能会对他们的工作有些不放心”。

记者了解到,这项备受争议的收费,在一些地方已经取消。“免除档案保管费,是打破人才流动藩篱具体、有效的手段。虽然地方政府少了一笔小钱,但却能给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肖俊表示。取消收费还只是人事档案改革的开始。不少档案管理人员表示,面对一个城市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份纸质档案,丢失、损毁时有发生,管理人员数量有限,这项涉及数亿人命运的制度必须在体制、理念和技术上进行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已经迫在眉睫。“信息时代,搜集规整档案不能还靠手指头,人事档案电子化不仅更加便捷,也是当下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赵成根说。(记者成婧)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