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农民工之“名”,不如变农民工之“实”

29.04.2014  18:21

  新华网福州4月29日电(记者巫奕龙)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郑重其事地提出要给农民工改个更好听的名字。其实,称谓本身没那么重要,关键是切实改善农民工的地位和待遇。

  “名不正则言不顺。”从历史上看,农民工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在城乡二元体制没有根本改变之前,农民工是对“进城务工的农村户口人群”的最准确的称谓,目前尚无更好的名词可以取而代之,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工之称,乃“名正言顺”。

  然而,“名正言顺”并不意味着理所当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是创造中国奇迹的主力军。但农民工在工资待遇、子女教育、医疗保障、权益维护等方面与有户口的“城里人”仍有较大差距,受到不应有的歧视。这种差距从根本上说是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而不是农民工的称谓造成的,与其动辄提出为农民工改名,还不如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的待遇,让他们更多地享受发展的实惠。

  改农民工之“”易,变农民工之“”难。改名者用心良苦,但切不可以为改个名就万事大吉。正因为如此,按名实相符的原则,当前没有必要太急着为农民工改名,沿用这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醒人们更多地关注农民工的状况,更努力地去提高农民工的地位,促进农民工真正融入企业、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和市民,享有同等的权益和尊严。

  农民工的改名者似乎特别在意“农民”之称。其实,农民本身并不具贬义,古时重农轻商,商人备受歧视,后来,商人之名未改,社会地位却蒸蒸日上,现在则如日中天。今天的农民总体上受到歧视,但在一些地方,跳出“农门”后想“非转农”再当农民的大有人在。一旦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民工就不再是尴尬的称谓。

  农民工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工的称谓最终将寿终正寝。缩短这一历史进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努力。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