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推进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

14.03.2014  10:45

        以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谋划新一年国家发展大计为主要议程的两会已经谢幕。人们期待,在被视为“改革元年”的2014年,中国借两会春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改革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如果说,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经济治理暨政府管理经济事务的现代化,无疑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现代国家经济治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政府权限的界定,二是市场的规范与监管,三是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推进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践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句话中的“更好”二字。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处理好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关系。

        既然我们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就理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看得见的手”常常变成“闲不住的手”,限制甚至束缚“看不见的手”,致使价格形成机制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运行成本增加、寻租和权钱交易孳生……

        新一届中央政府去年到位伊始,即把简政放权作为第一件大事,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又明确表态,将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同时要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确需行政审批的,建立权力清单,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纵观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穿其间的基本逻辑清晰可见: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其目的在于:为企业松绑,让市场发育,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那么,“看得见的手”是不是就此袖手作壁上观呢?非也。实践证明,当市场失灵之时,就需要“看得见的手”果断出手。比如,在遭遇严重外部冲击时,在面临系统性风险时。当然“看得见的手”也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在某些方面无为,意味着在另一些方面更加有为。如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方面,在创新宏观调控方面,在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方面,等等,大有可为亦大有作为。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政府亟待加强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建立并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意味着竞争,竞争呼唤公平秩序,公平秩序有赖于程序公开与信息透明,有赖于法治基础上的公正裁判与奖惩。(下转第三版)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