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放弃高收入转行“捡垃圾”女友和他分手
“大妈,您这2公斤厨余垃圾能换4个积分,再来4次就能换块肥皂了。”80后北京小伙儿李震接过李大妈手里的垃圾袋。李震是“绿馨小屋”再生资源回收站的创办人,他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对未来的环境产业体系起到作用,那就“实现了价值”。
最初
“臭得几天吃不下饭”
李震是早期海归中的一员,20多岁时,李震留美学习管理归来从事通讯业,年收入数十万元。放弃高收入,转行“捡破烂”,缘起2004年李震参加助残就业时,有一次看到环卫工冒着脏臭,从小山似的垃圾堆里翻检“废品”。“如果垃圾转运前就能精细分化分类就好了!”就这样,李震开始琢磨自己的将来,决定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再生资源回收工作上,“做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
这一年,李震带领助残团队与劲松的富顿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开始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刚开始,人们还没有垃圾分类的理念,大垃圾袋里无奇不有。一次在富力城搬运垃圾时,垃圾袋突然破了,腥臭的垃圾液溅满了李震的裤管,“呛得我喘不过气,洗两遍澡,身上还是臭的,好几天吃不下饭”。
女友和他分了手;居民不认垃圾分类;原先扒垃圾的人抢地盘、威胁他……10多年来,从“高富帅”到“垃圾王子”,李震走得不易,但坚持下来了,“垃圾分类回收利国利民,能让更多的人享受清洁的生活环境,我梦想,我骄傲”!
现在
厨余垃圾变有机肥料
2009年底,李震进驻劲松街道,在10个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现在,李震已经拥有一支近100名员工的队伍,成立了专业的公司。
在街道和市政部门支持下,李震研制了一站式垃圾分类的活动室“绿馨小屋”,设计了分类送积分、厨余垃圾换积分活动,带动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李震称,接下来站点将和菜站对接,可以用积分换蔬菜。
如今,劲松地区的绿馨小屋一天能收一吨半厨余垃圾,整个社区的生活垃圾总量比过去减少了30%。李震的公司也开始赢利。他介绍,回收的厨余垃圾先由绿馨小屋分类存储在专门的垃圾箱内,每天定时由专用的厨余垃圾清运车运至高安屯垃圾处理场,统一进行资源化处理后,最终变成有机肥料。
“我的垃圾分类就是做得好,”李震说,在北京,他敢拍着胸脯说出这样的话,“总有一天,社区里不再需要垃圾桶”。
平凡的梦想
为首都环境做贡献
把“绿馨小屋”复制到更多社区,实现垃圾分类回收、运输、处理一条龙,是李震对未来的希冀。这周,李震的孩子就将出世,他希望孩子将来能这么介绍自己,“我父亲是在为首都环境做贡献的人”。(文/记者王梅图/记者 朱嘉磊)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