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少放鞭炮,治霾有关部门还能做些什么?

31.01.2014  17:27

    新华网江西频道1月31日电(记者袁慧晶)大年初一早上7点,家住南昌市洪都北大道的张阿姨像往年一样,点响了她家的“开门炮”。事实上,从早上5点左右,她所在的居民楼就陆续有人开始放鞭炮。

    环保部门的数据已表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对PM2.5浓度的增加有显著“贡献”;但一份媒体调查显示,55%的人过年仍然选择“放鞭炮”。

    “雾霾围城”,有的人为什么“无动于衷”?“传统习惯,过年有年味”是人们坚持过年放鞭炮的“头号理由”。但其实并不尽然——将雾霾的责任全推给民俗,有关部门在其他关键环节的“无作为”,也是让人们心生抵触的重要原因。

    “不放鞭炮的倡议出发点很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将环保的责任完全推给民俗文化,是不负责任的。”江西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马雪松说,有关部门应在平常多干点实在事——严格整治违规排污企业,加大对新型供暖材料的研发力度,加强对烟花爆竹的火药含量检测,多多推广电子爆竹环保产品等。

    35岁的庞先生从大前年开始过“”年,但他也认为,不应该让民俗和环保“掐上架”。他说,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要给那些新风尚、新生活方式一定时间沉淀,也给那些看似“不文明”的民俗一些时间改变。如今的“70后”“80后”“90后”,已经没有那么在乎过年放不放鞭炮了,大多数人会自发地为环保添上一份微薄之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