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关注“地下工作”

11.03.2014  07:58

近年来,地下管网的安全问题,建筑的地下渗漏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带着群众的期待与寄托,“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林达集团董事长李晓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海燕一行深入企业、街区,开展了一场以“地下渗漏与建筑安全”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隐蔽工程问题多

调研过程中,曾在住建系统工作过的赖明委员指出:我国地下管网有总长超过15万公里的“隐蔽工程”,由于长年埋设地下,又涉及多个部门,因此质量安全隐患较多。目前,城市地下供水管网渗漏率多达30%,大量的水通过管网渗漏,会把大量泥沙带走,形成大量塌陷,构成工程隐患。

记者发现,参加这次调研活动的很多都是“老建筑”、“老防水”。大部分委员们认为,建筑质量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地下渗水,很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才会显现,并最终影响建筑安全。所以,当前一定要重视建筑地下防水与地下结构质量,不管是从设计、建筑环节,还是监理环节,所有企业都必须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为子孙后代负责。

委员们还认为,要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建立地上与地下统筹协调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重点加强城市管网综合管理,尽快出台相关法规,统一规划、建设、管理,规范城市道路开挖和地下管线建设行为,杜绝“拉链马路”、窨井伤人现象。在普查的基础上,整合城市管网信息资源,消除市政地下管网安全隐患。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电子档案,实现设市城市数字城管平台全覆盖,促进城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和节能减排功能提升。

据了解,除了地下管网问题较多外,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渗漏率高达80%,渗漏开始从卫生间、地下室、外墙等逐步蔓延到了包括地铁、高桥、桥梁、垃圾填埋、大坝等在内的许多重大工程领域。就在政协委员调研的前几天,北京市朝阳区甜水园街与水碓子中街交叉处地面出现塌陷,形成了一个直径6米的天坑,这次事故再次将地下渗漏的安全问题引入公众视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工程——地铁、停车场、商场、隧道、综合管廊、体育场等,但这些建筑却不同程度地受到地下渗漏的威胁。”赖明表示。

千万不能“贻患于未来”

地下渗漏尤其是建筑地下防水工程的渗漏,被业内称作为“癌症”。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认为,渗漏意味着地下混凝土结构可能存有缺陷,如酥松、孔洞、贯通裂缝等。在地下水的侵蚀下,随着时间的累积,这些缺陷会逐渐扩大,导致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等一系列问题,最终损伤建筑结构,引发建筑形态改变,危害建筑安全。

他还将建筑工程比喻为一棵树,地下工程比喻为树的根,“根烂了,树会怎样 ”因此,对于这些问题,一些委员认为:地下工程的安全质量,千万要“防患于未然,而不是藏患于未来,更不能采取鸵鸟的办法消极和回避,让子孙后代用生命为我们今天的不负责行为埋单。”

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著名工程专家杨嗣信教授更是指出,“建筑地下防水对于建筑安全的重要程度,仅次于建筑结构。”他介绍,根据对国内建筑事故的调查,70%以上的公用、民用建筑物事故来自屋面和外墙渗漏,特别是剧场、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80%以上都出现过渗漏事故;80%以上的地铁、隧道及市政工程都曾出现因混凝土开裂而导致的工程渗漏事故。实际上,现在建筑工程的防水材料和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验收合格率越来越高,但使用中的渗漏率却也越来越高。

怎样解决这样尴尬的“三高”?王伟指出,建筑地下防水既然是系统工程,企业就要打破独立作业的传统模式,抛弃长久以来形成的过度依赖“材料”的思维,融入到整个防水关联关系中。从“被动防水”转换为“主动防水”,从源头做起,在勘探、设计、防水混凝土生产与施工、防水材料供应与施工、细部构造、后期维护的关联过程中,通过管理链条环环相扣,把防水的理念贯彻始终。

部分政协委员同时提出,对涉及民生和城市安全的城市管网、供水、节水、排水防涝、防洪、污水垃圾处理、消防及道路交通等重点项目纳入城市人民政府考核体系,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城市予以表彰奖励;对质量评价不合格、发生重大事故的政府负责人进行约谈,限期整改,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最后,参与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纷纷表示,地下管网安全和防止建筑地下渗漏是一个天大的问题,也是今后一段时间行业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将通过这次调研,形成专门的提案,向本届“两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