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政协委员:地铁是南昌转型必然产物 市民应避“路怒症”

22.01.2015  11:55

  江西省政协“委员在线”系列访谈节目现场

  中国江西网讯 记者 倪晓锋 报道:随着南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常驻人口、机动车辆的增多以及道路的改造,如何改善南昌市的交通安全和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百姓关心、政府重视、委员建言的热点问题。1月21日,即将参加江西省“两会”的部分政协委员代表做客中国江西网,参加了江西省政协“委员在线”系列访谈节目,以“城市与地铁”为主题,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代表们认为,建造地铁是南昌城市转型的必然产物,也能给市民带来众多的便利,需各方给予支持,地铁建设者要尽量规划好施工现场,把更多的空间留给民众。同样,民众在出行时,应保持平心静气,避免“路怒症”。

   地铁是城市转型必然产物 可构筑城市的“立体交通”

  谈及地铁对一座城市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大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认为地铁的建设是城市转型的产物。王东林表示,南昌在向城区规模在加大、人口增多转变的同时,还有一个内涵式的变化,即南昌正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变化,“传统城市的特点之一是在于其相对的封闭性,即为单位体制。那是人民出行很便利,工作的地方就有宿舍和配套,上下班走几步路就到。即便稍远,有一辆自行车就基本可以解决。但现在不行了,城市在转型,首先是单位体制被打破,开始向社区模式转变,一个社区里的居民,是若干单位、不同行业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远距离的交通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地铁是城市转型的必然产物。”

  有观点认为,即便是远距离交通,地面上的交通工具也可以满足,对此,王东林认为:“虽然地面交通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需求。但随着私家车、公共交通的增加,在特定的空间上,车辆的数量逐渐饱和,反而欲速不达。所以地铁给城市带来的是‘立体交通’的格局。地铁能适应城市快捷化的生活,可以让公众的‘时间成本’大大下降,给市民带来众多的便利,促进城市较快地向现代转型。”

  对于地铁对南昌的作用,江西省政协常委、华东交大副校长张玉清认为发展地铁对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国际国内经验已经证明,发展地铁对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城市空间更合理的利用、部分交通干线更快捷、便利、准时,公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等。”

      随后,张玉清具体说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据测算,截至2014年底,南昌机动车保有量已近70万辆,公交出行比例仅占13%,交通压力巨大,“而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舒适、准时等特点。同时,轨道交通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缓解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恶化。数据显示,就单位能耗来讲,轨道交通仅为道路公交的3/5,小汽车的1/6。可以说,地铁能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南昌地铁建设应尽量“让路于民” 民众也需避免“路怒症”

  在南昌的地铁建设中,有一个问题不得不面对,由于要修建地铁,建设者需在相应的路段设置围挡,以确保施工的进度和行人的安全,但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给地面的交通带了更大的压力,有观点便认为地铁施工使拥堵的交通“雪上加霜”。对此,参加访谈的嘉宾们认为在地铁建设期间,各方都应予以支持,建设者应做好规划,尽量让路于民,市民也应避免“路怒症”。

  针对南昌在建的地铁1、2号线情况,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总经理王朝华介绍说,目前,南昌地铁1号线全线24个车站已经全部完成主体结构施工,48公里盾构区间也于2014年12月26日实现了全线洞通。根据计划,1号线将于2015年3月底实现轨通,4月底实现电通,10月底完成综合联调,2015年底通车试运行。同时,2号线一期工程共设21座车站,其中规划换乘站6座一期工程已于2013年12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17年底竣工,“目前,全线21个车站共有14座车站开工建设,其中4座车站完成主体结构封顶,6座车站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7座车站正在进行围护结构和土方施工。”

  随后,针对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如何面对交通拥堵“雪上加霜”的问题,张玉清认为,由于南昌交通存在很多客观性的“先天不良”,如过江通道少、断头路多等,都导致了交通拥堵现象比较严重,“修建地铁,要大面积施工,会使交通拥堵‘雪上加霜’。为此,我觉得应多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地铁建设者方,张玉清认为要尽量规划好自己的施工现场,把更多的空间留给民众,作为出行通道;要先修好临时通道再围墙施工,并且要保证因施工给正在通行的道路造成的破坏要及时修整恢复到位,“同时,施工地段要适当增加警力,特别是一些拥堵点比较突出比较频繁的地段,应该强化交警指挥,协警协助管理各个路口;最后,从出行民众角度讲,每一个人都应保持平心静气,避免‘路怒症’。作为交通参与者,为了南昌,大家都应做出一份贡献,多了解、理解、支持地铁的建设者和交通的管理者。”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