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言创新扶贫机制

01.07.2016  15:07

  “供电公司包村干部帮我们拓宽了农产品销路。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的日子才越来越好。”6月27日,正在大棚内采摘富硒辣椒的丰城市尚庄街办北坑社区门头村贫困户熊兴隆说。因为不愁销路,北坑社区5户贫困户今年共新增大棚蔬菜种植面积32亩,平均每户可增收2万元。这是该市政协委员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精准指导扶贫取得的实效。

  机关干部包村,在丰城市已实施很多年,也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效果。2014年初,丰城市政协组织委员对干部包户扶贫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走访群众,委员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包村干部并没有精准扶贫到户,每年只是打报告给自己单位,下拨几万或十几万资金,做一些村庄硬化、进村道路维修等改善民生的实事好事;对帮扶的贫困户也只是送些慰问金、慰问品,在发展脱贫产业上没有发挥指导作用。针对现状,政协委员们与贫困群众、包村干部进行多次座谈,努力探寻干部包村扶贫的新机制,商讨包村干部精准扶贫的新途径。不少贫困群众反映,有发展致富产业的想法,却往往由于不了解市场需求信息、不懂技术而止步;也有许多包村干部说,自己懂技术,人脉广,有市场资源,只是单位没有明确考核目标,只注重村庄道路建设等硬件考核,对贫困户进行精准指导方便,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有劲也使不上。

  根据调研成果,市政协委员形成了《关于创新干部包村扶贫机制,精准指导贫困户脱贫的建议》。市委、市政府很快向全市包村单位转发了建议全文,并采纳政协委员建言,对选派包村干部、验收包村项目等措施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包村单位必须根据所驻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选派能精准指导贫困户脱贫的干部,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同时,该市还根据政协委员建言,建立健全了包村干部扶贫奖励机制,对在“一对一”扶贫中取得成绩的干部,实行优先选送参加优秀干部培训、优先提拔重用的奖励措施,鼓励更多干部积极下村,争当精准扶贫“指导员”。

  去年,该市共有146名机关干部自告奋勇下村与贫困户结对当“指导员”,有948户贫困户在扶贫“指导员”的指导下,靠发展种养产业走上了致富路。如,市农业局包村干部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引导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从单一的水稻种植向大棚蔬菜、绿色食品种植业和肉牛养殖业发展,同时还积极帮助他们拓宽流通销售渠道,解决了村民最担心的销路问题。精准指导的10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余元。 (徐新林)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