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买服务,贵贱要有数(经济时评)

06.12.2013  14:10

近日,有两条关于“保险”的消息引人关注:

一条是,全国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结余超过7600亿元。许多人埋怨医保部门算账不精,钱“”得不妥。

另一条是,北京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为北京户口的60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人们称赞此举既体现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也是管理部门通过市场分散社会风险、切实转换职能的大胆尝试!埋怨与嘉许都表明:“政府花钱”事关百姓利益,花得值不值,人们很在意。

近年来,国家对民生领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相关部门对“民生资金”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严格。然而,在一些事项上,虽然制度、程序是“”的,队伍作风是“”的,可由于专业太“”,依然免不了花冤枉钱。

前不久记者采访一位保险监管部门的老同志,他开玩笑说退休后去成立一家精算机构,专给政府当参谋——“有专业能力,才能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有专业人才,保险公司的‘技术壁垒’就不攻自破——现在政府向商业公司买大病保险时,好像一招标就货比三家了,其实你既不懂精算也没有风险数据,比来比去还不都是听人家保险公司算账,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他直言:不懂专业,不做亏本生意才怪!

按他的说法,北京市新近的举措,愿望虽是好的,是否“物有所值”也未可知——保费、保额是按各公司报价择低而选,还是管理部门自己精算过?受托公司赚的是“微利”还是“暴利”?有必要披露更多内容,展现一下采购行动的专业能力……毕竟,财政的钱袋子,是靠广大纳税人撑起来的。

国际上,政府如遇此类专业难题,或向专业机构询价,或是直接把该项服务委托给具有专业能力的非营利社会组织,由他们向市场采购并提供给居民。这些非营利组织无权从资金运营中获益,只享受固定的政府补贴,凭居民口碑赢得与政府续约的机会。总之,管理部门不会自己打肿脸充胖子。欧美及日本等国经验表明,在医疗、养老、环保、农业技术等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上,政府与各种专业的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能够大大提高公共产品的供应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效降低成本,让政府不再当“冤大头”。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产品的体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保持高速增长,大笔财政资金将投向市场,是各市场主体眼中的“大蛋糕”。政府的询价能力,决定着老百姓和市场机构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相关管理部门如何借助第三方的专业能力,为百姓买来经济实惠的公共产品,避免成为“扔大个”的土豪?值得各方深思。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