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故里古风犹存德未衰 传统礼制现代“复活”

09.11.2014  15:09

9月28日,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祭祀人员在表演祭孔舞乐。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深秋,山东。道路两侧的树叶已泛黄,随风落下。正如2500多年前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历经沧桑却仍在浸润着这块圣地人家的日常生活。曲阜、邹城,仅占中国国土面积万分之三的两座城市,拥有孔孟诞生地、儒家文化滥觞的地位,因文化而扬名,也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树立典范的义务。

古风犹存,传统礼制现代“复活

清晨8:00,曲阜孔庙万仞宫墙前。晨钟透过晨曦,代礼官着古装礼服,撞钟24响,曲阜明故城开城迎宾。

临近孔府、孔庙的阙里街上,古朴的建筑林立两侧,不久前孔子文化节营造的氛围仍未散尽。9月28日,这座城市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纪念这位圣人2565岁生日。

坐上仿古马车,赶车的孔师傅聊起前几天参加祭孔大典的经历并竭力劝说半月谈记者,明年一定要再来感受历代帝王无比重视、经过沉寂又得以“复活”的祭孔仪式。

三孔”附近人流穿梭。孔庙大成殿前的祭孔台上,“鸣赞”李文广说:“每年祭孔大典,我站的这个位置,就是鸣赞的固定位置,古时鸣赞的职能通常是负责朝会和宴飨等礼节。

唐代以后,全国各地都设立学庙、私塾,祭祀先师孔子成为一种普遍仪式。

每年9月28日早9:00,祭拜者由孔庙万仞宫墙入,鸣赞一声“启——户——”,大成门缓缓打开,等候在外的拜祭者步行至大成殿前。随着鸣赞“起乐”、“起舞”的呼号,伴随不同乐章,八佾舞者伴乐而起,祭拜者依次敬献花篮、完成献礼。

祭孔是一种普及的仪式,但又是神秘的。”做了大半生文化研究的曲阜文博副研究员彭庆涛一直持这样看法,“作为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充满着虔诚的释奠礼,其程序严谨、繁琐,只有曲阜孔庙千百年来得以延续,受传统祭奠先师礼制影响最深。

祭祀的传统深深烙印在曲阜人的生活中。在老曲阜人、孔子76代后裔孔令绍家里,同本家先人牌位摆在一起的,还有孔子的牌位。“上世纪60年代初,爷爷带要进学堂的我去孔庙拜祭过孔子,爷爷说,孔子是咱的祖上,更是大家的先师。”所以,孔令绍家里一直沿袭着祭祀先人的同时也祭拜孔子的传统。

孔令绍说:“祭祀孔子有公祭和家祭两种,一代代传承下的祭祀礼仪,都浸润着对先祖的感恩、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然而,祭孔随着孔子地位的沉浮也历经波折。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被治国者尊崇,但也屡受冲击甚至一度被边缘化,祭孔一度被迫中断。“非常痛心”,不论是孔令绍还是彭庆涛,谈到这段经历时,都这样感慨,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孔子的声望跌至最低点。

由原来的以孔子故里为荣,到那时的诚惶诚恐,心理上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彭庆涛说,“即便是最严重的那两年,融到曲阜民众骨血里的对祖先的感情、对传统礼制的遵从,仍幸得保存。

1984年,沉寂了多年以后,“孔子故里游”在曲阜举办,祭孔仪式演出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时的李文广成了一名大成殿前八佾舞生。将近30年的坚持,祭孔大典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文广作为传承人,又担起了传承祭孔大典的重任。

传承就是最大的收获,虽然坚持得很苦,但值得。”李文广解释说,每个时代的祭孔大典都在变革,与时代发展相协调。

2004年祭孔大典由家祭改为政府公祭,这一文化习俗也成为曲阜民众尊祖崇圣的重要传统,祭孔大典也备受瞩目。孔令绍在孙子3岁时,就带他参与了孔庙公祭之后的家祭。“从小就给儿孙提供一个瞻仰先辈、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

在孟子故里——距曲阜只有半小时车程的邹城市,2006年官方首次祭祀孟子。在“两孟”景区,今年还再现了男子加冠礼和乡射礼。前者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后者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属于六艺之一,通过“”的形式,将这一武艺提升为谦和养性、修身自律的君子之道。

100多年来对儒家思想的挞伐,并没有将儒家思想真正打倒。报本反始,民德归原也。”同是曲阜人的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孔子75代孙孔祥林谈到祭祀先贤的意义,认为祭祀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进行教化,不仅是成圣成贤的教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更是对一般民众进行伦理道德教化。

如今,曲阜大成殿前,古柏森森、香火不息,可以经常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朝圣”团队。为了让更多的游客了解重要的礼仪祭祀文化,体会传统礼制的魅力,2013年以来,曲阜推出祭孔大典常态化演出、晨钟暮鼓、开城仪式、“孔府大戏台”等演艺活动。今年10月26日起,曲阜首次启动“百姓朝圣”活动,当地百姓不再做看客,而是直接参与到祭祀活动中。

十年前我来过曲阜,当时就是随意地在古建筑里转一转,这次参加了孩子的成人礼,听到孩子在老夫子面前宣读成人誓词。”来自福建厦门市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感觉这里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文化的味道。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