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街头流浪者 “暖身”更要“暖心”

18.12.2015  13:11
原标题:救助街头流浪者 “暖身”更要“暖心

  原标题:救助街头流浪者 “暖身”更要“暖心

  鉴于街头流浪者的情况各有不同,社会救助体系还需做得更多、更细。除了给他们提供一片栖身之地以外,更要想办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既要暖身,更要暖心。

  张涨

  冷空气源源不断,气温持续下降,寒冷预警信号相继发布。气象预报显示,近期广州将出现6℃的最低气温。为此,广州救助管理部门正式启动寒冷天气应急救助预案,确保街头的流浪人员安全度过寒冬。

  瑟瑟寒风中,街头流浪者大多缺少抵御严寒的衣物、棉被,容身之处也不见得有瓦遮头、有墙挡风。当寒冷来临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些居无定所的人们,体现了广州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和民生温度。一方面,眼下救助站的各项软硬件设施已相当完备,温暖洁净的床铺、热气腾腾的饭食、24小时热水一应俱全;另一方面,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志愿者组织,更主动地走上街头为露宿者送上过冬用品和食物。有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怀,这个冬天不太“”。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到2013年,广州累计救助生活无着落者和流浪乞讨人员逾36万人次,力度和成效不可谓不大。但另一方面,如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仍有相当一部分街头流浪者不愿意前往救助站。面对日趋复杂的流浪成因,有很多深层次问题单凭救助站一己之力难以企及。首当其冲需要革新的,是对街头流浪者的身份认识,不能再笼统地将流浪乞讨者与街头流浪者画上等号。很多人选择流浪,不一定是因为生活无着落。他们不愿去救助站,当然有不了解救助站各项服务的因素,甚至产生“要收费”的误解。通过口头解释、印制卡片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很有必要。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流浪者,因为提供食宿等基本条件的救助站对他们而言只帮得了一时,无法解决这样那样的根本问题。因此,对需要救助的对象分门别类,针对其特点实施救助,对症下药方能见效。

  一者,一部分街头流浪者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流落街头,或是打零工有较大流动性。对这部分人群来说,给予其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能是最实际的“关怀”。目前,广州已经开始探索为大龄流浪儿童推介就业的新救助模式,多名流浪儿童成功上岗,个别勤奋好学的月薪甚至达到4000元。

  二者,有的露宿者靠捡拾垃圾、乞讨等方式谋生,虽有一份稳定收入,但无力支付房租。他们有固定的谋生手段,认为前往救助站过夜再返回很不方便,宁愿选择风餐露宿。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尽量为这一群体申请廉租房等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在露宿者较多的街区集中就近开辟一些临时救助站,更有利于终结他们的流浪生涯。

  三者,还有很多街头流浪者,并非因为收入、工作等常见缘由流浪,他们或是有家庭原因、或是有情感问题、或是早已习惯了来去自由的流浪生活,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对有家不能回甚至有家不愿回的他们,应当在规劝、调解的基础上,尊重他们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救助就可以对他们视而不见,反而应当开展更多的街面流动救助行动。即便救助站无法成为他们长久的避风港,至少要保证他们不会挨饿受冻,更不会产生被社会抛弃的负面情绪。救助站对这一群体而言,就是维系他们与现实社会关联的关键节点。这是一盏不能灭的蜡烛,也是一份不会冷的温暖。

  救助街头流浪者,救助站当然还是最为稳定可靠的渠道之一。但鉴于街头流浪者的情况各有不同,社会救助体系还需做得更多、更细。除了给他们提供一片栖身之地以外,更要想办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既要暖身,更要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