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救援的机会留给年轻人”的大爱无私

07.08.2014  20:13

6日下午,虚弱的76岁老人郑发林躺在鲁甸龙头山镇中学旁边空地的救援担架上,随即被转运伤员的直升机运出灾区接受进一步治疗。3日发生的地震把郑发林家的土坯房震成废墟,腿脚不灵便的郑发林没能跑出来。郑永贵和家属想将父亲运出村子进行救治,却都被老人拒绝了,“我年纪大了,还是把救援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吧,他们的生存希望更大。”老人还叮嘱儿子要帮忙去抢救其他的受灾群众。(中新社鲁甸8月6日电)

在生死关头,郑发林老人坦言“把救援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实在让人动容。

从人性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欲望,郑发林老人也不能例外。但面对震灾中救援的特殊困境,老人想到的是先救年轻人,理由也很朴实——年轻人“生存希望更大”。这段话看似很平凡,却饱含着真实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体现的是一种父爱的伟大,思想境界上的无私,令人敬重。

把救援的机会留给年轻人”,体现着一种理解。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倾刻之间,山崩地裂、桥塌路断、房倒屋垮,直接威胁吞噬着人的生命。在狰狞的地震魔鬼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灾难面前,救人是第一位的!但客观上,震区交通一度中断,余震不断、险象环生,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了困难。也许郑发林老人亲身体会到了救灾的艰难,出于对救援的理解,生发出“把救援的机会留给年轻人”的念头,这带给人的不光是质朴,更有信心与责任。事实上,在生命救援中,根本没有选择之说,郑发林老人依然被救援队先运送到安置点,又被直升机运送去医治。

把救援的机会留给年轻人”,体现着一种大爱。郑发林所说的“把救援的机会留给年轻人”,不是指自家的年轻人,而是更多的受灾群众。老人还叮嘱儿子要帮忙去抢救其他的受灾群众,就充分证明这一点。灾难来临,同命相连。一位七旬老人,在灾难面前,依然想着他人,这是一种人性的流露,是一种人间大爱。这种大爱相素而温馨,比金子都珍贵。

翻看鲁甸地震的报道,还有许多类似感人的场面。比如,8月5日搜救队在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村烟草收购站废墟下发现一对母子被困。地震来临瞬间母亲将孩子护在身下,虽然母子救出废墟时,两人已无生命迹象,但母亲呵护孩子的动作给救援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让我联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中,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面对承受不起的灾难,生命是如此的孱弱,但透过郑发林老人朴素的想法,瞿老师善良的心灵与责任意识,许多平凡人的献身精神,却激励着我们,让人于震撼中增强了战胜灾难的信心。

人心,就是一杆秤,称得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分量。生死关头的选择,能体现出一位人的良知和勇敢,我们为这种大爱与献身精神而感动。有了这种精神,就一定能直面挫折,战胜灾难,走出阴影,让生命之花在荆棘之中,在天晴之后,开放得更加灿烂!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