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林:教师不该为孩子出国游“推波助澜”

04.03.2015  18:39

  拼衣服、拼鞋子、拼电子产品,这些比拼在部分学生中已经过时了,现在更多的是攀比假期出国游。开学伊始,假期的话题仍在发酵,“放假去哪儿”成为部分学生及家长最怕老师问及的问题。假期出国游成为了部分学生的例牌节目,并且出国旅游的学生越来越低龄化,而一些教师也积极开导家长带孩子出游。(3月4日《南方都市报》)

  只因自己未和父母一起到国外旅游,孩子在开学后便被“边缘化”,即使连以前玩得比较好的同学圈子也融不进去,“放假去哪儿”不仅成为部分学生及家长最怕老师问及的问题,也成了孩子自尊心受到戕害的问题。其实每到开学伊始,很多孩子都会在此方面互相攀比,令那些家庭有些拮据的孩子大受冷落,被人歧视感顿生。

  “21世纪是体验的时代”。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假期中,很多活动都能唤醒孩子的内心世界,挖掘其潜能,促进他们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其间旅游不过像亲子阅读等一样,只是一种载体。由于现在出国越来越便利和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一些家长选择在假期间和孩子一起到域外见识一下风土人情,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只要家庭情况富裕,那是人家的一种自由和权利。然而,无论在暑假还是寒假,让孩子触摸这个社会,感受亲情,学会感恩,出国游真的那么重要吗?很显然不是这样的。

  从拼名牌到拼豪宅,从拼汽车到拼爹娘,孩子中的攀比现象本来就很严重了,因此作为孩子的引路人的教师应该本着照顾个体间差异的原则,在假期作业的布置方面应鼓励多元化,只要充实有收获即可。然而新闻中的教师对学生家长的“谆谆教导”却令人感到很不是“”。“班上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出去的,我们班上就只有三四位同学,什么线路都没有选。”这语言的内涵多丰富,不像是教师的话,反倒像旅行社工作人员的推销之语。这期间,教师和旅行社之间有无利益分割呢?之前媒体曾报道过的教师和旅行社之间“苟苟且且”之事还少吗?

  出国游对于家庭来说是一件量力而行的事情,如果成为孩子假期的“必修课”则会对那些身为“房奴”等不太富裕的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况且在现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让学生长见识必须身临其境本身也是一个“伪命题”,希望教师不要为孩子类似的攀比“推波助澜”了,切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