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优质教育从教师“订单”开始

25.02.2015  13:14

  青云谱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城区南部,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轮式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和第一枚海防导弹的诞生地。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鼎力支持,青云谱区也一直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区政府加大投入,从学校布局、师资配备等方面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青云谱区教科体局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各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走特色发展之路。 

  教师“订单式”引进与交流

  青云谱区采取从师范院校选聘毕业生和社会公开招聘两种方式补充教师,并辅以“订单式”教师选用和交流制度,使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订单式”引进,即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上报需求订单,教科体局协同相关部门择优引进人才,并按需分配到各校;“订单式”支教,即通过推行城乡教师双向交流,使城区骨干教师下乡“传经”,农村学校教师进城“学艺”。目前,交流教师涉及区属所有学校,涵盖所有学科。 

  接受帮扶的熊坊小学教师胡纯敏表示,“城区学校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让我们这些‘学艺’教师受益匪浅”。 

  此外,青云谱区还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双百工程”、“三名工程”,区财政给予专项奖励;强化教育科研,制定《青云谱区教育科研奖励办法》,对教育科研课题给予经费支持。 

  机制改革促资源优化配置

  为发挥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区教科体局主动求变,构建“网点完善,机制合理”的格局。 

  “完善网点布局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步。”区教科体局局长龚海宝认为,资源整合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对此,青云谱区扩建、撤并一批学校,新建青云谱实验学校和灌婴小学,并不断完善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例如水榭花都小区配套小学和城南经适房配套学校项目。 

  区教科体局还通过校际结对帮扶、联合办学等方式,实施名校放大策略,将薄弱校的发展纳入优质校发展目标,同时对城乡学校按同一级别管理,师资按同一比例配备,校园按同一标准建设,设施按同一要求配备,促进区内学校抱团发展。 

  “孩子有人管,我们可以安心工作了。”4年的努力,换来的是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青云谱区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随迁子女提供专项补助资金;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登记管理制度、监护人联系制度、结对帮扶制度与心理疏导制度,确保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特色发展是必经之路

  “学校硬件条件大幅提升,师资队伍等软件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洪都小学校长刘红英认为,办学条件的整体提升,是提高办学水平和加快现代化学校建设的先决条件。 

  青云谱区每年安排500万元教育发展资金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并以“美化亮化校园”工程为抓手,推进标准化校园建设。 

  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后,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成为青云谱区教科体局工作的重点,以“校园文化特色展示周”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其中,青云谱实验学校的“小百灵管乐团”、三店小学和江铃学校的“小足球”等特色课程,使学校脱颖而出,提升了学校教育的品质。 

  回顾近年来的发展历程,青云谱教育实现了由教育小区、弱区向教育大区、强区的转变,但对学生的关注仍有待加强,“下一步,我们将把工作重心放在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上。”青云谱区教科体局副局长余强坚定地说。

文章链接: 优质教育从教师“订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