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流动,缩小校际差距

09.01.2014  10:42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把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破解择校难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城乡之间、区域内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总体上仍存在明显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择校现象的主因。教育部近日表示积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各地已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积极探索。当然,校长教师交流还面临一些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小学、初中共9年的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因为由政府提供,所以其公平性备受关注。普及了义务教育,孩子们有学上了,怎么保障他们上好学?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硬件已经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校长、师资的水平是其中的关键,学生、家长普遍认为“择校即择师”。因此,让教师、校长在一定区域内流动起来,就成为破解择校难题、让公众感受公平的重要一招。

县管校用”,顶层制度设计给力

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

记者日前在江西省宜丰县新昌镇、棠浦镇和山东省兖州市漕河镇管口村等地采访,发现当地最好的建筑是学校,而且电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都已经“落户”学校。

这并非个别现象。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央和地方投入3000多亿元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让学校成为家长放心的地方,在一定区域内学校之间硬件的差距明显缩小。同时,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大幅提高。

当下,学校管理水平、师资水平的差距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学校差距大,最大的差距是师资。

对此,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师资配置是关键。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委,加快研究制定《关于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措施。据悉,这项工作进展迅速,已经广泛征求了校长、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将于近期出台。

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介绍,这次师资流动改革侧重五个方面,一是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二是扩大交流范围,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或任教达到规定年限的校长、教师均应交流,推进校长教师在城乡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学及教学点之间的交流;三是轮岗交流制度与共享优质校长教师资源相结合,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手拉手、教育集团等办学模式和手段;四是强化激励保障机制,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五是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

1999年至今的15年间,国家先后出台了与教师流动相关的12个政策文件,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内教师流动轮岗。

因地制宜,各地探索改革新路

7种方式推进教师校长流动

在探索校长教师流动新路径上,许多地方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全国已有22个省份出台了关于推进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并开展了改革试点。

目前,各地主要形成7种方式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并已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方式包括定期流动、支教、对口支援、教育联盟、走教制度、送教下乡及优质教师资源辐射。

江西省宜丰县建立城乡小学同盟,促使学校管理人员、教师流动。宜丰县分管教育的县委常委、副县长卢翔说,在试行的基础上,2012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始,围绕硬件、师资、管理等方面,全县城乡小学异质划片,建立4个教育同盟,同一同盟的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参加交流者为教师总数的10%,其中包括班主任、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轮交流时间1年,政府出台文件,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等方面向交流教师倾斜。同盟运行1年多来,农村学校有了明显的进步,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显示,有的农村学校教学成绩甚至超过县城学校,有的综合排名紧靠城区学校。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