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周显宝:让教师节回归尊师重道的本义

09.09.2014  12:32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0个教师节。于我而言,这是我经历的第四个教师节,教师节前后的日子里,幸福环绕着我,幸福的理由是:有教过的学生发短信或打电话祝福,有现教的学生送我写满感恩与致谢的卡片,这种幸福是简单、朴素的,这种幸福包含对我过去工作发至内心的认可与感恩,也是提醒我要满怀激情与梦想继续撒播与耕种。

  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与“教育”有着或深或浅的缘分,接受教育成为人们寻求完善与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渐渐演变成一种刚性需求。而现在我们谈论教育,常常是因为教育已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病。这种心病表现在:一方面政府用表彰优秀教师等方式传达对教育、教师的尊重;另一方面在网络上我们对于送礼、教师待遇、教育改革等话题进行讨论、吐槽。

  祛除各路商家们的聒噪、吵闹之声,毫无疑问,每一种表达都有表达者的理由,比如那些承担着10余年辛劳的家长们,抱有“望子成龙”期望与“毕业即失业”结局的落差;比如本该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让学校成为诗意栖居地的教师群体,却因为生活的窘迫、过多的身份桎梏而困顿、挣扎。也因此,在这个节日里,期望我们的教育部门能敞开心怀,去倾听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想法,去阅读那些有识之人给出的理性的批评建议。

  四年来,在追寻教育理想中,我从不忘记时刻审视自己以及从事的行当,岁月的磨砺让我懂得了教师节存在真正的意义。笔者以为,教师节存在的意义在于“尊重”与“提醒”,提醒我们敬仰教育、提醒尊重教育者。时常,在对待“教育”这个宏大命题,我们仿若迷途的羔羊,忘记了回家的路,忘记了教育的本源:不仅是传授已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有经验的老师会说,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谁的学生身上就有他的影子。在教育这个诱导与唤醒的过程中,教师质量这个变量显得举足轻重。所以,在爬出教育功利化泥沼的过程中,要极为重视教师质量这个变量。这个变量中有政府在做或者准备做的尝试,比如教师资格证将实行全国统考、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教师进入、退出机制的建立等举措,这些有助于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让教师成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匠人”。

  其实不然,除了专业上的成长,笔者更关注的是教师这个群体的生命质量,包括他们的幸福指数、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气度等。对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事比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更重要,而这种幸福是以有家国情怀、有法治精神、有责任担当、有创新能力为奠基的。试想,没有高质量、高素养教师的带领,学生是如何才能接近幸福和拥抱幸福呢?

  今年的教师节的主题,是“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想,这个主题的节日寄予的期盼太多,比如保证教师的合法权利不被践踏和剥夺,去行政化摒弃校园中的官僚气息,重视教育管理中的“规则之治”,工资待遇标准保持在社会的中等水平等等,所有这些就是让教师这个职业成为食之有味、弃之可惜的岗位,让教师这个群体能诗意地生活、能尊严地工作。

  在第30个教师节,让我们在“尊重”与“提醒”的氛围中,给教师们传递出一种信任、温情的情感,从而激励这个群体扮演好“匠人”和“诗人”两个角色,用更专业的知识教书,用更温暖的情怀育人,真正激发孩子生命的内在活力,从而让我们的教育大厦牢固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