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煮面条”考题能选出什么样的“精英”?

18.08.2015  15:29
原标题:教育时评:“煮面条”考题能选出什么样的“精英”?

日前,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田径场上,244名准新生开始了他们大学的第一场考试。能考上浙大的同学,已是今年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若还能拿到代表浙大精英教育最高水准之一的竺可桢学院选拔“入场券”的,则可称得上是“学霸中的战斗机”了。前年,一道“番茄炒蛋怎么做”的题目,考蒙了不少学霸。而今年的试卷里,神题也不少。例如让学生来选择湿面条和干面条,哪种需要煮的时间更长?分别需要怎样的火候?(8月17日《今日早报》)

从选拔方的目的来说,这些奇葩考题都是意在通过测试选拔出“知识掌握更综合、深入的学生”,换言之,不要书呆子。通过设置生活常识相关的试题,当然可以考查一个学生是否善于思考和观察,是否有宽广的知识面以及理解能力,但问题是,这些堪称“奇葩”的测试题,知悉了“番茄炒鸡蛋怎么做”,或者说如何煮面条,并不能反映出任何独立思想性,它们都只是一种生活经验。

要推行通识教育,帮助大学生重视日常劳动,的确需要学校的努力,但这不是靠一个考题来改变。特别是这样一场选拔性考试,以此而作为考题,并不能真正考查出人才,古往今来不少学者,都或多或少缺少某种生活经验,牛顿想煮两个鸡蛋却由于思考太出神煮了自己的怀表。按照浙江大学某学院的命题理念,是不是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高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