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教育的新样本 南昌西湖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启示

22.10.2014  12:54

  江西日报通讯员 徐 欢 邓少华

  这是江西城市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

  2011年以来,西湖区全力推动学区改革,以名校孕育、带动新校,以名师培养名师群体;在旧城改造、新城崛起中拓展教育格局;成功取得了“零择校”的突破。在更高的水平之上,全区教育实现了大均衡、大跨越。

  这是南昌教育改革的重要收获。

  近年来,西湖区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人教杯”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书法教育推广奖、国家科技进步考核达标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2014年,站前路小学甘密老师荣获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广南学校何茹意老师荣获全国第六届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五项全能”中学组一等奖,铁一小何芸老师勇夺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比赛第一名。近三年来,全区教师荣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奖项300余人次,获奖之多、奖项之高居全省前列。

  当中国迈入发展新常态,当时代向教育提出全新命题,承接千年文明荣耀、以科教兴区为使命的西湖人,一路阔步前行,一路激情跨越,正成长为引领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之区、城市教育发展的新样本。

  启示一:在新城与旧城的互动平衡中,有教无类彰显大胸怀,体系完善构建大格局,不惜投入推动大发展,塑造出了一个现代城区的教育大气象

  文治教化,上系国家兴衰,下达民生福祉。西湖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源自于西湖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西湖区委书记周林告诉记者:“西湖区要在全省、全市争得应有地位、实现华丽转身,教育的跨越崛起必不可少,我们的目标是办好每一所老百姓身边的学校,用最好的教育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以教育的发展助推全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

  西湖区是南昌市传统的中心城区,老城与新城角力并进,经济与文化相生共长,外来人口与本土居民杂居共处。多元、包容、日新月异的大西湖,谱写出了一副大教育的壮美画卷。

  西湖教育之大,大在投入。

  2011年至2013年,区财政先后投入教育资金2.07 亿元、2.59亿元、3亿元,年增长54.8%、25%、15.8%,远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单是投入校园建设的资金便达到3亿多元。

  西湖教育之大,大在格局。

  近年来,老城区万寿宫街区、象山南路片区旧城改造工程的实施,创造了江西旧城改造的“西湖速度”,新城区大朝阳农房征迁工程,也将打开城市新格局。双城并进战略,为教育的升级跨越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在旧城区,西湖区重建了广南学校,新建了珠市小学博文国学楼、育智学校,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城区腾出近万平方米土地,为团结路学校、松柏小学干家巷校区改扩建腾出了充足的空间。在新城区,高标准建设了莱茵学校、桃花学校、云飞路第一学校、云飞路第二学校。借势利字街棚户区改造,异地新建了朝阳学校。

  三年来,西湖区新增校园面积195亩,新增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与2009年相比,办学规模扩大了近一倍,形成了新城旧城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西湖教育之大,大在胸怀。

  有教无类,是西湖教育的一大特点。从2012年起,西湖区将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提升至原先的六倍;改扩建育智学校,使其成为全国首家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实验学校,建立全省首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为全省优质特教资源的整合者、特教发展的引领者。同时,还对辖区内所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零拒绝”政策。目前,全区各级学校共有7924名来昌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在这里,农民工子女与城里的孩子实现了同班、同桌学习,享受到了同样的教育资源。

  西湖教育之大,大在体系。

  三年来,西湖区新开办桃花中心幼儿园等幼儿园11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2.5%、85.4%、89%。2014年,先后组织幼儿园园长等参加各类培训300余人次,形成了以省级示范园为引领、市级示范园为带动的学前教育片区发展体系。在小学教育示范全省的同时,2014年,南昌市外国语学校联手抚生路学校、团结路学校,南昌一中联手云飞路第一学校,优势互补,高起点翻开了西湖区全面发展初中教育的新篇章。此外,全区所有社区均设有社区学校,居民不出社区便能享受优质讲座培训。开设家长学校28所,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全面服务。构建起了从幼儿到老年人,从学校、企业到社区,不同功能、不同类型教育相互补充支撑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以责任为使命,以大投入、大格局、大胸怀、大体系张开大教育的羽翼,在新城与旧城的互动平衡中,在迎接时代的挑战中,西湖区张开了现代大教育的新格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