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舆情一周综述:小学生被逼喝尿  谎言无法掩盖事实

26.05.2015  12:14
原标题:教育舆情一周综述:小学生被逼喝尿 谎言无法掩盖事实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显示,本周涉教育媒体报道为28.48万条,微博言论65.87万条,微信文章1.07万篇,信息总量较上周下降8.13%。教育议题中,校园暴力最受关注。此外,师德师风、教育管理等话题也收获较高关注。

本周全国教育新闻转载量排行

从媒体转载量来看,安徽小学生被班干逼喝尿事件调查:勒索钱财 专人接送上学、天津大学一教授在美遭诱捕 被控“间谍”、网传清华教授称考上清华靠智商 清华:查无此人、20多人花15万读武大被骗 大学4年上课从未被点名、中国210所“野鸡大学”完整名单全披露、中南大学一研究生坠亡:学校已启动调查程序、北京昌平幼儿园两女老师打孩子被拘 园方称将开除二人、广东一大学为校友举行集体婚礼 50对夫妻重返母校、湖南教师带领团伙流窜三省区抢劫杀人被判死刑、福建17岁孕妇暴打初中女学生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10个教育话题。

本周“教育”话题新浪微博舆情走势

微博平台上,教育舆情发展出现两轮高峰。第一轮高峰出现于5月19日前后,网民聚焦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央视新闻 和@人民日报 的相关播报分别收获近1万4千次转评和5千次转评,不少网民对自己母校未能上榜表示遗憾,也有网民提出质疑,认为榜单不应将独立学院排除在外。第二轮高峰出现于5月22日前后,伴随“教授称考上清华靠智商”和“安徽小学生被逼喝尿”受到持续热议。截至5月24日16时,微话题“安徽小学生被逼喝尿”阅读量已达38万。

安徽小学生被班干逼喝尿”事件媒体评论摘要

1.老师的纵容和在背后的支持,是导致这个孩子一步步走向顽劣,甚至恶劣的原因。老师属于严重渎职。其他的孩子并不是怕这个13岁的学生,他们怕的是因为没完成作业遭到老师的体罚。而这个孩子所利用的,恰恰是老师的这种权威。--腾讯

2.任何一个群体,都会产生权力。而权力的监督,必然来自赋予权力者。赋予权力者监督的失职,是导致权力为所欲为的原因。所以,就这起事件来看,老师的监督失职,是所有悲剧的根源。--新华网

3.如果父母只是用暴力的手段对待孩子,那会封堵孩子与你沟通交流的一个渠道,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说父母一定要带给孩子勇气和力量,这个勇气和力量的前提,是能跟孩子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让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愿意和你来讲,把困难告诉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正像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的,我们要去倾听孩子遇到的困难,帮助孩子去解决困难。--《新闻1+1

4.当前中小学校园,同学间欺负弱小、敲诈勒索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欺凌事件还酿下惨剧,无论对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来说,都会造成严重而深远的伤害。是时候反思和建立教育的惩戒机制了。作为一把双刃剑,惩戒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关键是教育者能否拿得起放得下、科学巧妙地运用,这关乎教师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光明网

5.班干部的“腐败”现象决不能小觑。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幼童时期的经历对于其性格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由此可以预见,这些被勒索了钱财、侮辱了人格的学生,他们的心理上从此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其以后成长具有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而对于这些大行勒索侮辱之举的班干部来说,也恐怕是难以从中获利,他们从小就做这种“腐败”之事,倘若他们以后从政了岂不是更加肆无忌惮并理所当然地去行腐败之举。--《上海法治报

安徽小学生被班干逼喝尿”事件网友评论摘编

网友@随遇而安:现在的农村教育就这样,没办法啊,教育资源不平衡啊,待遇低,好的教师都被调走了。

网友@投笔从戎:可恨这重老师,严重失职。就应判刑,还调离,有关部门着是纵容,对待教育问题,尤其是德育要严抓。

网友@林YUTONG_MARY林:太可怕了。看得我心里很沉重。如果这小孩现在都不能意识到错误,他家长还这样护着他不道歉,这孩子长大了会更可怕。

网友@主观表情: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有误区,没有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只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无事不要惹事,却忘了教他们有事不要怕事。

网友@Hello吴超:这个学生虽然说未成年,但也必须严惩,不然后果可想而知。

网友@蔷薇箭翎:不是小孩变恶,而是恶人尚小。年龄不是为恶开脱的理由,恶的本质不会变。

舆情点评: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呈现出愈发普遍化和常态化的趋势。部分欺凌事件曝光之后,涉事责任主体或出于利益考虑一味护短,或抱有侥幸心理冰冷回应,严重损害了教育部门公信力。在安徽小学生被班干逼喝尿事件中,第一种情况有明显体现。

一方面,该消息经当地电视台报道后,涉事班主任曾冒用家长名义称事实另有真相,受害的学生们是在编造谎言,因为他们嫉妒事件中勒索同学的班干成绩好,施暴班干其实无辜。这番开脱之辞虽未被舆论采纳,形成对受害学生的二次伤害,但已然说明该班主任在事件中绝非仅仅用人失察,更有故意包庇和助纣为虐的嫌疑。另一方面,当地教育局面对舆论压力给出的回应,部分细节存在失实。如施暴学生的职务由“副班长”变为“语文课代表”,年龄由“13岁”降至“12岁”,受害学生被迫喝尿仅2次,与长达4年的欺凌时间明显不相对应。而新闻报道中有关受害学生被迫吃屎的行为也未见说明。

从舆论反馈来看,班主任颠倒黑白的辩驳、官方虚实参半的回应引发网友强烈指责。对于事件中勒索同学的班干、涉事教师,舆论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度,认为尽管施暴班干还未成年,也该重罚,对于涉事教师,更是呼吁严惩。受害学生的家长们也表示将起诉该班干的家长和学校。从舆情应对的角度来说,自5月6日消息传出,至5月24日相关讨论还在继续,前后持续半月有余,期间舆情发展多有反复,说明此次危机处置效果差强人意。如果事件曝光后,涉事教师主动承认失职,涉事学校诚恳致歉,当地教育局开诚布公公布真实情况,这场舆论危机或许本可以在短时间内消散,涉事责任人和学校也有不必面对被起诉的可能,教育部门的公信力也不会处于如此难堪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