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舆情一周综述:调查江西替考不能放过“内鬼”

11.06.2015  12:30
原标题:教育舆情一周综述:调查江西替考不能放过“内鬼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显示,本周涉教育媒体报道为41.98万条,微博言论108.7万条,微信文章微信文章1.58万篇,信息总量增加9%。教育议题中,考试招生最受关注。此外,校园管理、学生表现等话题也收获较高关注。

本周全国教育新闻转载量排行

从媒体转载量来看,江西替考事件、湖北女生与母亲合写论文 获高招资格遭质疑、安徽老师身上被贴“我是乌龟” 与学生动手被开除、安徽老师身上被贴“我是乌龟” 与学生动手被开除、亚洲最大高考工厂六安毛坦厂中学:每天学16小时不听话就挨打、甘肃多名学生被报考公务员 疑制造报考虚高假象、苏州一初中副校长涉嫌泄露联考考题被停职、媒体:研究生导师成新兴“高责高压高危职业”、海南一高考生见义勇为受伤错失高考 省委书记作指示、多名河北官员将孩子送往内蒙古高考 资格被取消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10个教育话题。

江西替考事件舆情关注度走势

6月7日上午10时许,《南方都市报》在官方微信公号以及客户端上同步推出文章《重磅!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此刻正在南昌参加高考》,曝光有团伙组织在江西实施高考替考,称替考人员中有多人是湖北多所知名高校大学生。该文章随即在朋友圈被网友刷屏传播,阅读量很快就突破了10万+。

7日11时许,《南方都市报》在官方微博上推出文章《重磅!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此刻正在南昌参加高考》,引发@头条新闻、@财经网等主流媒体微博和@王志安、@老徐时评等微博意见领袖先后介入报道,替考事件迅速升温成为热点话题。

7日下午15时许,江西省教育厅官方微博发布了关于替考事件的通报,称全面调查已经展开,一名考生已被控制,进一步调查正在进行。16时许,教育部官方微博推送主题为“坚决打击组织替考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消息,称高度重视替考事件,将严肃问责,绝不姑息。这两条官方回应发布后,相继得到@头条新闻、@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官微的及时转载,传播面骤然扩大。

6月8日,传统纸媒开始介入事件报道,相关新闻与评论一齐涌现,事件舆情很快向纵深发展。《人民日报》刊发报道称参与作弊的大学生将被开除学籍。《新京报》发表评论指出,替考频发暴露出一些地方在防范高考替考上的麻木,有关制度形同摆设。《京华时报》援引专家观点称,记者卧底替考组织不违法。

6月9日,伴随调查进展,《新京报》报道称江西替考涉案人员9人已被抓,教育部表态要一查到底。《中国青年报》评论指出,防止高考作弊 首先要管好“内部人”。《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呼吁杜绝“替考”还须依靠法律高压。《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替考入刑”才能治本。评论文章的多方涌现,进一步推动替考事件的反思不断升级。

江西替考事件媒体评论摘要

如果不是电脑“黑客”所为,那么在考生信息录入、核验的某些环节,很可能存在人为漏洞。高考公平,对普通家庭而言,往往意味着上升的路径、改变的可能。只要有一名替考者得逞,就意味着变相剥夺了另一名考生受教育的权利,势必消解社会的公平诚信。--《人民日报

要终结高考替考顽疾,必须扫除法律上的盲区。尽管刑法的规定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考试作弊,但是填补法律空白后,既能推进国家在维护高考公平方面的法治进程,也能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使司法机关能对高考作弊利益链条上的每一个犯罪行为能够精准打击。--新华网

去年高考期间,河南就曝出替考丑闻,有127名考生被查实替考。河南的调查显示,这起事件是一起中介人员在武汉部分高校招募替考“枪手”,在河南杞县、通许县联系被替考考生家长并收取费用,与个别考务工作人员串通进行替考作弊的案件。由此可见,“”才是防止高考作弊的关键。纵有先进的技术,如果监考、巡考人员不负责,里应外合,技术也会成为摆设,甚至会成为掩饰作弊的道具。--《中国青年报

事实上,公众最关心的不是这些替考的抢手被抓获了多少,而是那些替考受益者以及成全替考得以发生的相关人员是否迅速被查清、被控制、被逮捕。显然,在此次江西替考事件中,9名替考者及所谓“组织者”,都是“炮灰”一堆、马仔一枚。查清楚“炮灰”为谁充当,马仔为谁跑腿,才是查清此案的正确方向,而这也正是公众真正关心所在。这个方向,方能达至教育部所说“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光明网

不顾真实情境,纯粹真空状态下探讨记者卧底的伦理,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国内一些政府部门的作风人们早已熟悉,能推就推,能藏就藏,能拖就拖,总之不见棺材不落泪。在这种国情之下,记者舍身取义,不惜自陷争议,就为了把真相“哐当”甩到台面之上,不给责任者留任何否认的余地,做法本身或许可讨论,但精神绝对值得点赞!--凤凰网

江西替考事件网友观点分布(抽样条数:1800条)

应严查教育系统内鬼(27%)

网民“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没有教育系统的掌权人安排,根本就不能实现,该做牢的是谁,教育部应一查到底。

网民“平和心态看社会”:教育部门、医疗部门绝对有内鬼;有权势的替考学生家长和组织者有勾结。

犯罪成本低助长替考歪风 (19%)

网民“袜子不开心”:成本太低,古时候那头就不在了,还挣什么钱,以后纳入国法,像这样大的考试判处三到五年有期徒刑,小一点的考试记入诚信档案。

铲除利益链 深挖背后关系网(18%)

网友“水中流”:控制考生和家长,和枪手没有实际意义。能把幕后的操作者揪出来才是王道,那些能通过检查的“变异”身份证是怎么出来的?网上怎么能查到?

记者替考行为不违法(15%)

网友“我的女神经”:冒死卧府的记者,本应记录人民英雄名录,全国人民应该感谢这位面对能够动用国家公安系统、国家高考系统的以千万记的官匪团伙,而置身家性命和今后工作生话于不顾的英雄,却还有那么多人说其违法,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制度形同虚设(13%)

网民“为人民服务”:在江西这起替考事件中,替考者可以凭空办理学籍、准考证,可见权钱交易是多么的猖狂,有关制度完全是形同摆设!

呼吁替考入刑(7%)

网友“丁铁”:记者卧底的智慧和勇气固然有嘉,但打击高考替考不能寄望于记者卧底,因此必须从立法上加大对替考者、组织者、策划者和公职人员参与者的惩处力度,在《刑法》上加入相关罪名呼吁《教育法》尽快出台,让替考组织者和策划者得不偿失,不敢越雷池一步,才能真正杜绝替考的再次发生。

质疑自查结果不了了之(5%)

网友“天丁”:教育部一句严查,可能就内部解决了,作为法治社会应该是执法机关严查,而不是自己查自己。想起以往好多次自查都是不了了之,或者不痛不痒的处理。

记者替考逾越法律边界(3%)

网友“强历”:只想知道替考记者是这么个处理法,虽然他是记者虽然他举报了,但是他替考了,这是他们自己承认的,犯法不,怎么个处理法。

其他(3%)

网友“网上喷饭”:替考者和考生固然该受罚,但考生家长和组织者应该入刑!

网友“jlspsdzj ”:给孩子留一条生路,从轻处理,但要严惩组织者。

舆情点评: 继去年河南高考事件震惊全国,今年江西替考事件再度引发舆论震荡。有媒体统计发现,近10年来至少有9起高考替考事件曝光,几乎每年一起,成了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循环怪圈。从调查结果来看,替考案中的“枪手”多为农村大学生,“中间牵线搭桥者”多为教育系统内部人员。

由此,舆论不禁要问:究竟谁是教育系统内鬼?内鬼何以如此嚣张?内鬼腐败为何不见严惩?在此次江西替考事件中,这些疑问已然成为媒体和网民的质疑焦点。一方面从危机处置的角度来看,事件曝光后,教育部门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紧紧把握住舆情处置的关键时段“黄金四小时”,抢在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传统媒体报道之前进行回应,并借助@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扩大传播面,不仅第一时间满足了公众知情权,缓解了学生、家长、社会各方的焦躁情绪,也降低了谣言滋生从而引发次生舆情的可能性,为后续舆情处置、平息打下了夯实基础,

但另一方面,官方的积极处置归根就底还是迫于媒体曝光和舆论压力下的“被动反应”,难免还要面对舆论质疑。联系去年河南爆发的高考舞弊案,被处理的公职人员都只局限在县一级,没有更高层级的干部受罚。江西替考事件发生后,舆论要求对教育系统涉事人员严厉问责,表达出对“割韭菜式”的处理方式的强烈不满。不少网民认为,此次事件江西考试院的问题最大,假信息为何能录入系统,考试院难辞其咎。替考者如何拿到准考证,内鬼不除,替考不止。主流媒体也在评论中指出,考生信息录入、核验的某些环节漏洞明显,呼吁对教育系统相关人员的严厉追责,才能遏制高考舞弊事件对教育公信的侵蚀。有鉴于此,如若不能在此次事件中揪出教育系统内部的“害群之马”,舆论隐忧将难以消除,类似事件也极有可能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