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诚信字条”莫成中学生的“专利”

20.10.2015  11:01

  昨日下午,江苏省扬州市区曲江派出所门口立新路上,发生感人一幕:一位15岁的男中学生骑自行车摔倒时,碰到了路边的奥迪车。因未等到车主,他主动在车上留条,表示愿意承担责任,让路人很感动。(10月19日《扬州晚报》)

  也是媒体刚刚披露的一则消息:两位互开“斗气车”的司机,你撇伤了我的后视镜,我立马逼停你,下车同样扳断你的后视镜,真真是互不相让。不知这两位“路怒症”司机,看到扬州这位中学生的“诚信字条”,会否心存一丝愧色?

  年仅十五岁的中学生、稍显稚嫩的字迹、工工整整的电话号码,这一切忽如一股暖流,让人心头一热。近些年来,或许过分追求“眼球效应”,一些并非主流的诸如扶老讹人、商家跑路、欠费逃单等负面消息充斥网络,而让类似“诚信字条”这样的新闻“无处安放”。其实,善举天天在发生,诚信亦并未消失,关键是人们是否用“”去发现?

  譬如,同样是扬州这座古老的城市,自2012年以来,仅媒体公开报道的、因不慎刮蹭车而留下的“诚信字条”就不下五起。这些佳话之所以为人们称道,缘于刮蹭方的“主动”,带动了双方的“互动”,不仅让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还在无形中传递了礼让之风。据闻,事后不少车主都谢绝了对方的赔偿,就是例证。一个看似微小的诚信之举,引发对方同样善意的回应,而造就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不就是诚信的力量么?

  不过,略感遗憾的是,这些诚信善举的主角,不少是一些中学生。譬如,2012年11月3日扬州首张“诚信字条”,即是扬大附中一位高一学生留下的。这次书写“诚信字条”的,也是一位中学生。当然,这说明“后生可畏”,实在可喜可贺。但若在这些行列中,能多一些成年人的身影,岂不更加完美么?有人说,中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故敢于面对;而成年人老于世故,更易受负面信息的羁绊,或惧怕被讹,故而在诚信之举上颇多踌躇。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打开人们心灵之门的钥匙,往往就在我们自己身上。阅历,理当为诚信奠基,而不应成为世故的代名词。我们知道,那些留下“诚信字条”的中学生,无一例外都得到了其父母的支持。可见,成年人完全可以同中学生一起,共同书写诚信的新篇章。

  诚然,刮蹭车后主动留条,将会承担相应的经济代价,甚至会有被讹的风险。若悄悄走掉,宛如什么都没发生,不也是一些人的选择么?但静心一想,前者虽主动买单,但换来的是内心的安宁;后者或侥幸逃单,负罪感却会终生相随。何况并非你想跑就能跑掉的,一旦事露,何以面对?而诚信之人,往往会得到“投桃报李”的礼遇。莫非,这就是“好人有好报”的最佳诠释。

  扬州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或许是催生无数诚信善举的底蕴所在。据说,该市诸多“诚信字条”,大多是被蹭车的主人“”出的。它证明,由“诚信”传递的“感动”,已冲破了物质利益的桎梏,成为滋养城市文明的一股暖流。若更多的成年人能够参与到诚信的队列,一定能带动更多的青年人,把诚信的“蛋糕”做大做强。为此,我们企盼着:“诚信字条”何时不再成为中学生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