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魏青:未成年人引产的性教育思考

12.09.2014  13:43

  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市顺德区今年已有15例未成年人引产案例。近日,顺德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法官统计出近三年的“涉性”案件共有79件、82人,案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蒋丽江副主任讲了一个案例。曾有一个未成年女孩来引产,陪伴着的妈妈“气得要死”,“天天在家里睡觉,怎么还会怀孕?”(《南方都市报》2014年9月11日)

  各学校刚开学,有同学在忙上课,有同学却在忙流产。有医疗机构数据显示,近年来,每年寒暑假及假期后的一个月,大小医院都将迎来一个“人流”(或引产)的相对高峰期。未成年人引产和“涉性”案数量直线上升,尴尬的不仅是流产的同学,还有家长、学校和社会。

  据《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报道,我国近年来人工流产总数高达600万-900万,其中未婚青少年所占比例近半。少女怀孕现象的增多,从社会层面说,是家庭学校未能给予孩子适当的性教育,减轻他们的好奇心;从心理层面说,未成年人需要家庭足够的关爱。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只能通过外在形式来寻找爱。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生性行为。

  不少的未成年人,性知识不是来自家长和学校,而是来自非医学途径如同学交流、上网查询和成人片,难免存在误区,因此很容易导致怀孕。未成年人在不具备性知识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不采取或者采取错误的避孕方式。不少女孩往往就因为男朋友不愿意戴安全套而没有采取避孕措施,最后付出沉重的代价。最荒唐的是,有些人甚至把“无痛人流”当做是一种避孕方式。一些无牌无证诊所为了招揽生意,向附近学校的学生大肆宣扬怀孕可以轻松做无痛人流,利字当头,全然不顾未成年人的性健康。

  如果孩子有了性行为,家长要直面这种现实:有了性行为不可怕,但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学会避孕。如果孩子意外怀孕,首先不应该责骂批评,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关爱,到正规医院就诊及终止妊娠,最大可能地避免人流后的并发症及后遗症,并接受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的生殖保健和避孕知识的指导。若施行不科学的流产手术,危险性很大。由于未婚先孕的女孩子流产大多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有的甚至在设备简陋、消毒差、医术低劣的条件下进行,易于造成生殖器官炎症、子宫和其他内脏损伤或大出血等情况,甚至会危及生命。

  生活水平提高,各类食物添加剂也会导致孩子性早熟,不少女孩十一二岁就来月经。一旦排卵,就意味着有受孕的可能,所以对孩子的性教育、性心理辅导也应该提前,建议小学四年级就应该开生理卫生课。家长更应该在孩子发育前进行性方面的教育,一定要教孩子保护自己,让家长和孩子都熟悉一句话“背心内裤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鉴于校园性安全教育缺失的现状,坚持最低限度的容忍、最高限度的保护,应该体现在日常的教育上。

  国外的未成年人性教育无疑值得学习,英国:1993年起,英国将性教育从生理课程中独立出来。今年起,更将性教育设为中小学必修课,向5岁以上学生讲授性知识;日本:日本有父母和孩子一起泡澡的习惯,日本人认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着他们一起洗澡,这样他们对大人的身体就有了很自然的认识。日本中小学性教育的内容包括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男女人际关系、与社会协调等。小学性教育的内容分为六学年学习,第一学年主要讲解保护身体,男女友好相处以及不受引诱;第二学年开始接触长大的身体;如此循序渐进,直至第六学年教授异性朋友等知识。韩国:韩国的性教育始于1983年,一般从小学五六年级(12-13岁)开始,每年在学校进行一两次性教育。为了小学低年级的性教育,韩国的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童话书。小学一年级的《帮帮我,洗衣奶奶》就是其中一种,主要内容是教小朋友保护自己。

  未成年人引产,家长很生气,但是该反思的还是家长的性启蒙教育得失,很多家长会因为自己偏爱男孩或女孩而将自己的孩子往自己喜欢的方向打扮,这么做的结果是影响孩子的性自认,会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家长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及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本质,使性自认得以完成。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选择适当时机,如洗澡、睡前等,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要孩子认识到生殖器官与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而且引导孩子要保持自体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疑问时,父母不应回避,宜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言语和方式予以解答,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解决和满足。如果孩子在家翻出了几个避孕套出来,也不要尴尬,可趁此机会向孩子讲解一些生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