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鸣沙山实施“封禁” 控制沙漠化筑绿色屏障

13.03.2014  02:33

  中新社兰州3月12日电 (记者 丁思)甘肃敦煌市林业局局长孔爱1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称,“鸣沙山沙化封禁保护试点项目”已在该市正式启动实施,通过采用新型阻沙固沙网铺设沙障、种植固沙林等措施,“封禁”敦煌鸣沙山景区外围,为敦煌生态环境的改善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敦煌市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库姆塔格沙漠东缘,四周被沙漠、戈壁环围,常年降水少、蒸发量大,属于荒漠、半荒漠地区,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有“戈壁绿洲”之称。受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乱垦滥采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自1994年以来,绿洲外围沙漠每年向前推进3至4米,沙化土地面积增加1300公顷。

  孔爱说,“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期间,由于人为的破坏,敦煌的沙化很严重;而现今,由于自驾游、探险游等兴起,游客穿越鸣沙山景区,为鸣沙山的生态保护带来困难,急需封禁保护”。

  “随着国家重视程度和民众生态意识的改变,敦煌的沙化程度得到遏制。”孔爱介绍,2013年,敦煌市被列为中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并被确定为中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验区,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

  敦煌市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以保护敦煌绿洲、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及文物古迹区边缘地区为重点。孔爱说,“封禁”鸣沙山是“敦煌市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的首次尝试,将于2014年5月完工;今后还将在敦煌市其他区域进行“封禁”保护。

  孔爱说,“封禁”鸣沙山主要通过采用新型阻沙固沙网固沙压沙、设立围栏和人工促进自然修复工程等新技术,有效地控制土地沙漠化,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