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让田地焕发新生机
秋收过后,在鄱阳县22个乡镇中又一次兴起了土地整治热潮,修排水沟、建设管涵、整饬田间路、上电保灌溉、修筑坑塘保护坡,让一块块老农田变成了肥沃良田,一条条土沟变成了标准沟渠,一条条砂石道路相互连通,该县“渠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园田化、生态化”的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11月7日,记者走进高家岭镇大塘村,数十台挖掘机和推土机正在填埋深沟、推平山丘,在机械后面跟着几位村民代表及村干部,他们一方面监督土地整治过程中的细节,另一方面为土地整治提出符合实际的方案。
起初,许多村民对土地整治心存疑虑,是否会耽误粮食生产?是否会把肥沃的土壤填埋了?为此,县国土局根据实地测绘调研,充分听取村民代表意见,把土地整治工程集中放在早稻和晚稻收割之后,并引导村民成立土地整治理事会,监督施工单位整治土地。刚开始整治时,村民包顺来发现以前的田埂不见了,如今连成片后都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家的田。为此高家岭国土资源所与村民协商出契约法,不仅让农民的土地有了民间身份证,而且让新增的土地有了明确的归属。
一块土地被推平后,紧接着就是构筑水渠、建设管涵、整饬田间路、上电保灌溉,让旧田地焕发新生机。以前反对土地整治的包国青说:“以前浇地,由于水渠常年失修,灌溉效率低下,有时一亩地需要灌溉一天时间,有时还与村民争水打得不可开交。如今,渠成网让再难浇水的田都变成了抢手的耕地,整治后的粮食收成可由原来的每亩450公斤提高到每亩600公斤。”
“原来田间路宽窄不一,雨天泥泞难行,限制机械化作业。现在大型农用机械通过没一点问题。”包丰村党支部书记包文彬高兴地说,自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后,土地质量和灌溉条件明显改善,许多外乡的种粮大户主动来村流转土地,每亩耕地租金从原来的300元提高到现在的500元。
“三年来,鄱阳县土地整治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整治范围上,已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转变;在整治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在整治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在整治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转变。如今,仅高家岭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达2.8万余亩,新增耕地面积850多亩,这个项目将为建设全国优质农产品种养基地提供有力的土地支撑。”县国土局局长黄志刚欣慰地说,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进行的土壤改良,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普遍提高,项目区内耕地质量全面提升。
本报记者陈化先
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
编辑: 李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