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文化名人》玩跨界 草根老外“太有文化”国人汗颜
昨晚(8月24日),江西卫视文化竞智类节目《挑战文化名人》迎来了跨界文化名人阿忆,成为继蒙曼、纪连海之后第三位被挑战的文化名人,翻看阿忆的华丽简历与前几位文化名人略有不同,他作为一位媒体人坐镇被挑战席让节目带有另外一种意味;因为他是目前唯一非专攻史学的文化名人,同时也让这档节目再度扩大文化名人的候选范畴,跨界之风跟传统文化的混搭更加重了节目的戏剧性,同样本期打擂的选手中老外的田元浩的到来更是将跨界之风吹得更加彻底,有选手表示挑战阿忆比较有信心但是带个老外比拼就只能半斤八两。虽然最后阿忆险胜,不过他却认为自己胜的很狼狈,因为在浩瀚的传统文化面前谁都能找到自己的一面镜子。
阿忆接受采访表示“文化名人也可以被挑战”
阿忆潇洒亮相《挑战文化名人》
跨界的同时阿忆参加比赛另有目的,他也以新闻与传播学的专家视角,审视当下荧屏掀起的文化竞技类节目新热潮,称像《挑战文化名人》这种节目可能将带动国学热,且国内外文化节目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巨奖诱惑,这种差异在于政策受限。
阿忆在现场跟英国留学生面对面PK
英国留学生挑战文化名人让国人“汗颜”
阿忆为险胜找借口:因分神做中外文化节目对比
因为不是专攻史学的文化名人,所以很多选手都自信表示,会在阿忆这里逆袭成功。上期被选手逆袭后,阿忆接受记者采访,幽默侃谈做客江西卫视《挑战文化名人》之后的感想,“感想就是,这档节目充分说明,文化名人不是不可以挑战的,我本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参加这个节目时,只有50%的自信心。被逆袭是比较狼狈的,也早预知到会有些狼狈。我录制《挑战文化名人》时比较紧张,我总想如果比赛输了的话怎么和人家解释呢?事实上真的输了,只能解释是年纪大了反映比较慢。”不过,就记者的追问,阿忆老师发扬媒体人转移视线之功,成功移花接木称其实最早的文化节目就是他本人所做,“我做文化节目是十年前,那时我就一直认为文化节目可以不那么严肃。在陈述和组织的过程中,可以有一些通俗、娱乐的元素,让更多的人接触。国外文化竞技类节目也很火,节目形式设计大体相同,但巨奖诱惑差很大,这主要是受政策限制”。
英国留学生来华《挑战文化名人》,国人汗颜?
此前,有些观众反馈,称《挑战文化名人》的考题设置太难了,这是不是有意偏向文化名人。而导演组回应,考题难易与否,其实很难界定。本期英国留学生田原皓也来到江西卫视《挑战文化名人》,对于老外来讲,挑战中国文化名人难吗?莫说外国人,即使中国在读学生,要挑战通关《挑战文化名人》也不是易事。
田原皓接受主持人采访时表示:“我来中国挑战文化名人是件不可思议的难事,但我要让你们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老外。”那么,田原皓对中国文化到底了解多深呢?他自述,自己也曾闹过不少语言方面的笑话,比如:他想说一个撒娇的女孩,结果说成“撒尿的女孩”,还有一次他想叫外婆,结果叫成老婆。田原皓在节目中时而有些惊人表现,比如:“叶落而知天下秋”,出自哪部作品?A、《淮南子》;B、《老子》;C、《庄子》。这道题,田原皓正确选择了A。然而,也有一些题,我们很常用,却很难答,比如:“勾心斗角”原来是形容哪座建筑?A、阿房宫;B、长乐宫;C、兴庆宫。这道题田原皓和很多现场观众都被难倒,而阿忆的解释很有意思,“长乐宫和兴庆宫都听起来很喜庆,只有阿房宫听起来特别一些”。
在节目中表现沉稳老练的阿忆
阿忆思维跳跃开小差 回味北大仕子幸福生活
2006年阿忆在自媒体上晒工资单哭穷,一时在网上被热炒,引发社会话题,孔庆东、吴淑平等名人相继跟发表看法。观点大致有两类,前者说:“关于北大教师收入之低、待遇之差,本来是几十年间‘从来如此’。为脸面,我跟德国学者撒谎”;后者说,北大教授穷不了,阿忆行为很丢脸,看了北大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叫穷、叫苦、叫工资低,真想捂住他的嘴。这次,阿忆做客江西卫视《挑战文化名人》已是多年以后,再度回应当时引发社会热议,观点已经有很大改变。“我不知道那时我晒工资单,我现在没理解这事儿。我同意高薪养廉,不排除你用了高薪以后还有些贪官不满足。那事儿出完我们涨工资了,涨到八千块钱,涨到一倍以上了。我们的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多低啊。你看当年那些黄包车,都在北大清华门口呢,那帮教授挣得太多了,一个人的工资能养活一大家子人还能有存款,那时是非常重视教育的。现在这一年文化竞技类节目突然火了,也有一两档比较有影响力的,可能经济发达后,人们才开始更加注重文化。”
本期《挑战文化名人》,阿忆混搭英国留学生的组合正如现在我国的现状,中西结合,只有放在这样的强对比之下传统文化的缺位才能被大家清晰的发现,这期节目虽然是玩跨界,但是跨界的不仅仅是文化,而是一种审慎的视野,只有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有自信和底气。正如阿忆老师开小差所想所忆那样,传统文化是咱们的精神家园应该给予她更多的位置,才可能会有认真做学的仕子大师。江西卫视《挑战文化名人》关注文化挑战名人,每周日晚与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