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的文化新生活:不能做“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
古语云,“玩物丧志”,然而今日不同往昔。爱玩儿,敢玩儿,会玩儿,成了新时代青年的一个标志。青年们正通过各种的方式,赋予“玩儿”不同的寓意。中国人民大学青年读书社社长吴子策就是其中之一,他想要做的是实现对知识的“灵学活用”。
“我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一股子好奇劲儿,引导着吴子策探寻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又该如何实现知识的转化”等深刻的问题。对他而言,“有知识没文化”挺可怕。
2013年秋,吴子策开始组织团队展开了一系列“实验”,力图在解决自身困惑的同时,为不同背景的同学提供交流的平台,搭建知识与社会的互动机制,让知识产生化学反应。与最初专注于纯文学、哲学与艺术不同,在他的带领下,读书社转向“读书·分享·行动”。推出了多个品牌活动:壹洋沙龙,“益”起读书。一静一动,动静相宜。
沙龙旨在为同学提供一个表达意见、交流讨论的平台。每2周举办一期,首先通过微博发布讨论主题,大家依个人兴趣作准备。如“德国的教育问题”“自由主义国家的弊病”等。目前沙龙已经吸引来自美国、德国、韩国、津巴布韦等十几个国家的同学参与,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来自剑桥大学数学系的留学生与日本留学生,围绕“信息技术是否可以取代部分行政职能”这一问题展开的激烈论辩。有碰撞,有火花,有触动。讨论结束后,有着不同肤色、讲着各国语言的朋友们偶尔会相约外出聚餐,偶然一次被人打趣:你们在开联合国大会吗?
沙龙形式自由,“聊得高兴,还会有人一屁股坐在地板上,把鞋子脱掉”。对此,吴子策将沙龙比作现代社群,旧人走,新人来,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在某种程度上,自由激发了参与者的能动性,知识可以是个人的,而文化在于分享。掌握了知识的人有了自觉意识,知识才有了生命感。
实践出真知,与真知一同而来的是问题,后者的解决有赖于行动者对知识的汲取。如果说壹洋沙龙保证了获取知识的广度,那么读书社即将推出的“益起读书”将更侧重于知识的深度。每期“益起读书”指定一本书,参与者可以在这个话语之下,任选一本与之相关的书,即指定书目+X的形式,这样就保证了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视角。并由此展开深入探讨,每隔一段时间分享一次。
最近,为庆祝壹洋沙龙一周岁生日,吴子策率领读书社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推出了“免费送话剧票”的活动,剧目是由先锋戏剧导演、实验戏剧家孟京辉执导的《四川好人》,巧合又似有意,两个人都在不同的领域以新奇的方式引导受众对于文化的认知。
同学评价吴子策,“一个鸡血小青年儿”,朋友说,“他看起来像玩儿一样,其实骨子里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细心观察就能发现,现在有很多像吴子策一样致力于青年文化的年轻人,他们正在以更多新奇的形式朴素地表达着自己对于时代的感知,对于文化的热忱,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新的一代对于文化使命的担当。(张文潇)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