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文博情 追记市博物馆原馆长韩振飞

24.01.2015  04:04

   生死文博情

   ——追记市博物馆原馆长、市文广局调研员韩振飞

  2014年12月31日,赣韶铁路,一列火车正在疾驶。就在这列火车上,市博物馆原馆长、市文广局调研员韩振飞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倒在他去韶关文博调研的途中。

  闻此噩耗,曾与韩振飞共事30多年的生前好友、市博物馆退休干部龙年海无限感慨。他说:“也许在韩振飞看来,他生前对文博事业还贡献得不够,最后去世在文博调研的途中。

  虽然韩振飞离开我们有一段时日了,但人们仍在热传着他的故事,人们都说,我市文博事业失去了一位好专家,家人失去了一位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邻居亲朋失去了一位身边的好人。

   敬业奉献——倒在文博调研的途中

  韩振飞1957年出生在赣州市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陈书达早年毕业于天津的一所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前夕随大军南下,扎根赣南,在赣州安家落户。赣州解放后,陈书达曾任赣州市图书馆馆长多年,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退休。父亲退休后,1976年,韩振飞补员进入市博物馆,从学徒、辅工做起,从此与文博事业结下近40年的不解之缘。1987年,他成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的首届毕业生,1988年,赣州市博物馆公开招聘馆长,他成为第一任竞聘上岗的博物馆馆长,直至2012年。其间他的职务几经变化,曾任原赣州市(章贡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赣州市委会副主委,但市博物馆馆长的职务一直未变。2012年,由于身体原因,韩振飞调任市文广局调研员,但他仍像以前一样,对文博事业痴情不改。

  2014年底,受市有关部门委托,由他负责撰写、反映“赣州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系列丛书资料搜集工作已接近尾声,马上就要进入编写出书阶段,就差“赣州章江沿线各县市的历史沿革”章节有关资料了。

  当天,在一星期前去了大余梅关搜集古驿道的资料后,他决定乘坐火车调研赣韶铁路的沿途变迁,搜集资料把古驿道与现代铁路作对比。不料天妒英才,韩振飞倒在了火车上,倒在了文博调研的途中。

  熟悉韩振飞的人都说,他对文博事业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尤其是对赣南历史、地理的研究。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全省。全省,他跑遍了所有县;赣州市,他跑遍了所有乡镇;章贡区,他跑遍了所有自然村。他在调研考察中,有两个习惯最能体现他工作作风踏实:第一,平时下到乡镇,吃饭从来不找乡镇安排,总是就近吃一点。他说这样可节省更多时间投入到调研考察中;第二,每到一地,他总要考察当地的农贸市场,全面了解当地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

  作为博物馆馆长,他对待文物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

  在市博物馆,有一个镇馆之宝——铸有“双流砥柱”四个大字的铁元宝,它是赣州白塔的镇塔之宝。它的出土,凝聚了韩振飞的大量心血。1992年的一个晚上,一群盗贼在挖赣州白塔的地宫,韩振飞闻讯后,从床上一滚而起,来不及穿外套,骑上自行车向现场疾驶而去,途中还曾摔过两跤。他深知,作为考古人员,抢救文物就像医生抢救病人的道理一样。赶到现场,盗贼已无踪影,现场秩序还好,围观的人群没有哄抢文物,他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当天晚上,他一人守护在白塔旁,直至江西省考古队的到来。次日,一只重达76.5公斤的特大铁元宝出土,为赣州白塔的考古提供了详细的资料,赣州白塔为明代万历年间赣州都御使谢杰所建。进一步佐证了建塔的目的,是为了禳解章贡两江的水患,以保佑赣州城的平安。

  像这样抢救文物,在韩振飞的工作中已成家常便饭,经他抢救、发掘的文物不胜枚举。

  韩振飞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赣州的文博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韩振飞任馆长期间,筹备建成了市博物馆办公大楼,并建立起了两个大型陈列馆:客家摇篮赣州陈列馆、永远的荣光——中央苏区史陈列馆;赣州创建成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古城墙被批准为国家保护单位,文庙、蒋经国旧居、通天岩石窟等名胜古迹得到进一步的维修保护……

   家庭和睦——被评为全市首届“十佳文明和谐家庭

  走进位于赣州市海会路的韩振飞家,斯人远去,书香犹存。几大橱文史资料见证着韩振飞的敬业,在一家生活的101岁的老母亲和80多岁的老岳母见证着家庭的和谐温馨。

  生前韩振飞常说:“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说我家有两宝。”在他看来,老母亲和老岳母,就是家中最大的财富。他的离去,家人失去了一位好儿子、好女婿、好丈夫、好父亲。

  他的母亲马瑞变是南下老干部的遗孀,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老母亲爱吃猪肉,可牙齿基本掉光根本吃不动,他就先把肉嚼烂,然后就着汤一口一口喂老母亲吃饭;老母亲无法洗澡,他就为她用毛巾洗身擦背;去年12月,老母亲病危住院,他就为她端屎端尿,在医院陪夜伺候老母亲饮食起居;老母亲眼睛不行,耳朵几乎也听不见了,为了逗老母亲开心,他酷似一个老顽童,经常跪在老母亲面前做鬼脸装傻,给老母亲挠痒痒、吹吹气逗她开心逗她笑;尽管他平时工作繁忙,他总要抽出仅有的休息时间回家看看老母亲才能心安……

  韩振飞的岳母叶老太以前独居,年纪大了之后,韩振飞夫妻就把她接到一起住。两个亲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怡然自得地安享晚年在社区传为佳话。

  韩振飞从不因老人是没有收入的家庭妇女而怠慢分毫。“在家里,母亲就是权威,任何事,只要她不同意我们都不敢做。”他的妻子说。

  因为有他对工作对家庭的日夜操劳,以身作则,一家人更加和谐融洽。他的儿子儿媳在浙江工作,家里就只有韩振飞夫妻和各自的母亲,四个老人加在一起有300多岁,但从来没有红过脸,生活极为和谐美满。他的家庭2009年被评为全市首届“十佳文明和谐家庭”。

  韩振飞一生坦荡,两袖清风,平时生活朴素,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从不讲究。他身上没有一件名贵的衣物,很多衣服衣领袖口都洗得泛白了都舍不得扔掉。皮鞋最贵的一双没有超过200元,最好的一双还是儿媳妇给他买的。就是这样,他坐火车,坐三轮车,甚至坐拖拉机,走遍了赣州的每一个乡村,调研工作,收集资料。他没给自己添置过什么名牌,他都将这些钱省下来买书。书占据了家里的大部分位置,只要有闲暇时间,他就是坐在阳台下看书写作。多年来,韩振飞一家住在郁孤台的一幢老式平房里直到几年前郁孤台文化街区改造,老房子要拆迁,才不得已搬到了海会路居住。

  他经常教育他的子女,做人要正直,生活要简朴,要热爱自己的工作。韩振飞的儿子韩化楠说:“父亲常常教育我们,什么人是快乐的,不是那些腰缠万贯大富大贵的富翁,更不是阿谀奉承的小人,真正快乐的是有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并为之奉献的人。

   为人朴实——留给人们“农民大伯”式的音容笑貌

  俗话说:身前事,身后评。一个人的告别仪式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为人。

  1月2日,在韩振飞的告别仪式上,花圈遍地,有300多人自发参加。其中包括他江西师大的班主任、文博系主任、全省首届文博专业的同学,大学同学、景德镇陶瓷馆何身德只身开车8个小时前来参加仪式,省文化厅等48家单位送了花圈,省文化厅派专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在告别仪式上,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引人注目。他叫钟家茯,原先是赣州市郊区湖边镇的农民,他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城到韩振飞家买尿、淘粪种菜与韩振飞一家结识的,由于韩振飞一家人好,一来二往,便走成了亲戚。钟家茯说:“我是看着韩馆长成长的,他为人朴实厚道,对个人生活没有丝毫要求,对工作却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我要送他一程。

  韩振飞一生艰苦朴素、诚实善良,丝毫没有知识分子的清高。他与一帮三轮车夫交朋友最能体现他平易近人。市博物馆办公大楼建成前,市博物馆一直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从郁孤台到八境台、再到文庙等,几经搬迁。文物搬迁需小心翼翼,只能用三轮车,这样韩振飞与一帮三轮车夫交上了朋友,逢年过节还会走访。三轮车夫李辉说:“韩馆长是高级知识分子,但他没有一点架子,与平民打成一片,他是我们身边真正的好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花白的头发、微胖的脸型、眯笑的眼睛、洗得发白的夹克,龙年海说:“这是韩振飞留给人们的印象,永远是‘农民大伯’式的音容笑貌。”(记者涂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