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及其他

11.03.2016  22:23

  □王水宝

  我不是文人,没有资格谈“文人”二字。但对“文如其人”这句话,我倒颇有感慨。

  近日读书,得知钱钟书先生读了唐朝诗人元稹的《诲侄等书》,其中说:“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娼优之门。”廖廖数语,说得是义正词严。从这简短的文字中,可以充分看出元稹确是个真人君子,不涉烟花之地,洁身自好,十分高洁。然而元稹在《长庆集》中的许多篇章,都是元稹少年时酗酒狎妓的诗篇。足见元稹在《诲侄等书》里说的都是假话,是个伪君子,假正经。如果仅从《诲侄等书》中的三言二语中去了解元稹的人品,那真大上其当了。所以说,文品与人品绝然是两码事,文品未必就如其人品。文人的道德观必须崇高之外,身体力行更为重要,不然说一套做一套最后又被识穿,反而更不容易被世人原谅!

  通过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另外几件与文如其人无关的事。你平时最信任的人,未必就是你最可靠的人。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平日最信任、最宠信的太监曹化淳,离开崇祯皇帝跑去打开北京城门,迎接李自成兵马入城,京师遂陷,崇祯皇帝煤山自缢。而另一个平时不起眼的太监王承恩,却忠心耽耽,也缢死在崇祯皇帝身旁。第二件事,你平时最看不起的人,未必就是你最讨厌的人。陈后主在位时整天声色犬马,身边的大臣们都会迎合陈后主,阿谀奉承,陪他享受。后来隋军兵临城下,平时围着陈后主团团转的那些大臣们,都丢开陈后主纷纷逃命自保去了。有的还投降了隋军,身边只留下了陈后主平时最看不起、最讨厌的大臣袁宪。在隋军入城,宫廷起火的关键时刻,袁宪没有抛弃陈后主,而是紧跟陈后主身旁,不离不弃,保护着陈后主。陈后主十分感动,深愧自已平时没有注意袁宪,还讨厌他。

  还有一件事,有一个叫章惇的人,北宋建州浦城(现福建)人,仅比苏东坡长一岁。他年轻时与苏东坡是朋友,一起登临华山,游山玩水,感情甚笃。当年苏东坡任主考官时还亲自以第一名成绩录取了章惇的儿子章援。后章惇与苏东坡仅政见不同,就对苏东坡怀恨在心,欲将苏东坡狠狠地整死而后快。待章惇当了宰相,大权在握,认为时机来了,便将苏东坡贬到蛮荒之地岭南惠州,此时苏东坡已57岁了。由于苏东坡的才能影响很大,且心胸开阔,随遇而安,在惠州生活过得惬意,便写了“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句传到京城被章惇得知,狠狠地说“怎么苏轼还不死啊?原来你是那么舒服。”于是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苏东坡再贬到海南岛,同时也把苏东坡的弟弟贬到雷州。古时把人贬到海南岛,等于是判了死刑,足见章惇心狠手毒。唉,真是“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宋徽宗即位后,苏东坡平反返京,而65岁的章惇被贬雷州。苏东坡不记前仇,以大海般的宽容之心宽恕了章惇。当苏东坡知道章惇被贬雷州,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章惇到雷州,我知道后很惊叹,这么大的年纪寄迹海角天涯,心情可想而知。好在雷州一带虽偏远但无瘴气,望以此开导他的母亲。”后来还托人给章惇捎去治疗当地常见病的药方。历经900余年,苏东坡的高尚人格深受人们的尊崇。而章惇这个杀人不眨眼的东西,被《宋史》列入了《奸臣传》,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唾骂。通过这几件事,让我们在为人处事上,不也得到了很多很多的启示吗!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