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县医院借托管起死回生 “温医模式”能否复制

30.09.2014  17:13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王宇鹏、赵敬菡)“生个孩子都要去温州,县医院啥病也看不了。”当地患者的抱怨,直指以前温州市文成县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

  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医院是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学科发展滞后,技术力量薄弱,病源和人才不断流失。一些当地妇女在临产时不惜辗转百十里地到温州市的医院分娩。招聘的能人不愿来,本就匮乏的人才抢着往外跑,前来看病的患者愈发减少,医院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11年8月文成县人民政府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医一院)正式签订托管协议,文成县人民医院的管理权、人事权、财务支配权全部交由温医一院。

  经过三年托管,文成县已有80%的妇女生产不出县。轻度脑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多发病也留在了当地治疗,病床使用率达到了95%。疑难杂症的病人则通过“绿色通道”,被及时上转至大医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设的医联体托管模式,给文成县医院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医联体如何规避“虹吸”效应?能否避免“割麦子”现象?“文成经验”的托管模式能否复制?

  文成县人民医院在帮扶支持下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将当地病人留在了“家门口”。今年以来,该医院又进一步向下延伸,将自身经验运用到乡镇地区,带动基层医疗发展,促进分级诊疗格局。

   家门口也有“大医院

  2011年8月,文成医院门口挂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文成院区”的牌子后,陆续迎来温医一院下派的专家。有对科室质量进行把关的常驻型专家,有在固定时间前来会诊、手术的特邀型专家,还有每周出一次门诊,或参与值班、管理病人的医护人员等。

  很快,文成县的老百姓都知道,每周三会有大医院的医生来坐诊,这一天几乎成了全县的“就诊日”。温医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达开日均门诊量达到40-50人次。

  在专家的带动下门诊量持续上升。2012年文成医院年门诊人次共计38.1万人次,2013年40万余人次。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仅20万的县城来说,40万人次的门诊量是一个显赫的数字,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要到文成医院看两次病。

  采访中一些医生坦言,有下派专家“坐镇”,看病时心里有底气了。内一科主任田毅回忆起不久前的一次接诊经历:“60多岁的病人,送到医院来已经胸痛长达4个小时,检查后发现他有大面积心肌梗塞,是先溶栓还是先转院,没有人能拿定主意,我们立即联系温医一院,对方建议转院。一个半小时后病人就在温医一院接受了手术,目前已经康复。

  经历这件事后,田毅与温医一院的对接医生联系更加紧密了,经常发微信“切磋”病例。

  除接受诊断建议外,文成医生以前不敢做的手术也在指导下大胆进行。托管以来,文成医院成功地抢救了羊水栓塞、胰腺肿瘤切除术、巨大肝癌切除术、宫颈癌根治术、脊柱手术、肾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托管一年时医院手术例数同比增长74%。不仅本地患者不再“舍近求远”,邻近地区如瑞安高楼、青田万阜、岭根、泰顺新山、景宁东坑、梅岐等地也有患者来文成县看病。

  温医一院的骨干力量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还用成熟的管理经验为文成医院注入活力。2013年5月,文成医院开始使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信息系统,把管理流程和本部接轨。

  今年上半年文成医院对人事制度进行大胆调整,实行医院分管院长分工2-3年轮换制,来提高分管院长的综合管理能力;开展了近10年来首次的中层干部换届工作,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平台,给不干事的人以危机。为招聘到真正优秀的人才,医院多次与人事局沟通,取消了今年护士招聘的户籍限制,增加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目前针对职工新的绩效方案初稿也已经形成,待温医一医院参与论证与测算后便可实施。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