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良:应给年轻人创造不“傍”的条件

22.05.2015  12:20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言论近年来熏染着年轻大学生,并挑战着大学生传统的婚恋观。对于如何看待大学生中的“傍傍族”,大学生普遍认为无可厚非。(5月20日新华报业网)

  所谓“”,原本是“依靠”和“临近”的意思,如“依山傍水”等。而广义上则指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关系”而独立存在,生活和工作中更需要彼此依赖于各种社会“关系”,但人们都知道“大树底下好乘凉”,因而大学生们对“傍傍族”普遍认为无可厚非,如实的反映了年轻一代对生活和未来的依赖思想。对此,我们有诸多的理由可以对他们进行指责,可以说他们不思进取、只想走捷径,也可以说他们不想吃苦、不想付出,还以说他们缺少闯劲、是寄生虫,更可以说他们忘记了人格、丧失了尊严……是的,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广大青年的可贵品质。年轻人离开校门要走向成熟、取得成功,也的确需要自强自立的精神。但如果成功、财富、权力等都可以通过“”他人而实现,还有谁会愿意自己一个人辛辛苦苦地走独木桥?

  事实上,人们对“傍傍族”的心理是纠结的,大学生对“”的选择也不是天生的,有时似乎是“被动”的。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是“以成功论英雄、以财富论好汉”,只看其行为结果,而不在乎过程。因此,当大学生们怀揣各种证书而不能就业时、当靠自己的拼搏难以实现梦想时、当自己的辛劳付出得不到应有回报时,除了“”,有谁会给他们指出别的发展之路呢?当他们看到一些人靠投机而趾高气扬,而自己的上升空间越来越狭窄、上升渠道越来越逼仄时,不想办法去“”,又能做什么呢?当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社会阶层越高,其工作岗位越优越、起薪额也越高时,作为家庭资本匮乏、无“”可拼甚至是祖祖辈辈农民的年轻人来说,为了生存、成长,不成为“傍傍族”,又有什么法子呢?一位专家对此曾如是说:“”的背后,体现的是边缘人的弱势心理。巨大的不安全感,才会让这些人一味地想去依靠他人。

  所以,对大学生们对“傍傍族”的无可厚非,我们不能一概地加以指责,如果年轻人通过他人的力量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只要方法正确,就应该予以支持。我们反对的是只顾眼前利益的“”,是追求金钱权力的“”,是为了物质享受的“”,是输掉人格和尊严的“”。因为这类“”,容易使年轻人变得势利市侩和投机,思想更加浮躁,进而丧失创新和独立发展能力。

  正基于此,面对大学生们认同的“傍傍族”,我们不应该一味的指责其不求上进,而应该认真反思其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为他们创造不做“傍傍族”的条件与平台。如果公共权力得到了有效的约束规范,年轻人向上的发展空间实现了透明有序,向上的通道做到了公平公正,考核选用以绩效为基础,以能力为依据,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年轻人还会费尽心思去做“傍傍”一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