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也要“跟着走”:脚步慢一点、与群众融得更深一点

05.12.2014  07:53

和朋友看一档节目,主持人邀请两位嘉宾就如何帮助消费者甄别楼盘进行分析。一位嘉宾是某科研院研究员,口若悬河地谈市场的供求关系、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但大而化之,一个又一个概念更是弄得我们一头雾水;另一位是房地产从业者,贴近生活、有条有理、娓娓道来,让我们受益不少。

又一位‘草根’逆袭了‘砖家’”,朋友笑称。朋友的戏谑吐露了广大民众内心的无奈——这些远离实际的陈词滥调、抽象之语、惊人之语何以大行其道?那些人民群众看得懂、听得懂、深入浅出接地气的节目都哪里去了?

类似的问题也拷问着当前的文艺界。有人调侃:一些文艺工作者到处“走穴”,写快文、出快名、赚快钱,脚步“一日千里”,甩开了寒酸的人民群众大部队“十万八千里”。然而,文艺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人民,文艺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当文艺工作者甩开了人民的队伍,怎样获取人民的智慧?又怎样书写人民、服务人民?

我们都知道邓小平“跟着走”的故事。毛毛曾问邓小平:“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回答:“跟着走!”翻阅历史,在“跟着走”的过程中,邓小平手刻油印,主持编印《红星》报,为战士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他以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工作,激励着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可以说,邓小平的“跟着走”既是一种扎根人民、体察人民生活的状态和信念,更是一种服务人民、为了人民的理想和追求,并因此铸就了平凡而又闪光的业绩。

反观当下,“跟着走”被淹没在了社会不成熟的、膨胀的、浮躁的欲望之中。

有人说,时代太快、潮流如此,我们是“与时偕行”。有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却实在是误解了潮流。当前,“快鱼吃慢鱼”“羡慕嫉妒恨”被无数人强调,而文艺界奉行“拿来主义”,也沉溺如此的潮流,不想却是在给文艺灌注着雾霾,小则个体身体受损,大则面临生态危机。所以,被浑噩的潮流裹挟,脱离人民、不接地气的“多快好省”的写作,作者看似“不费吹灰之力”,实则在自耗元气;文艺生态看似万紫千红,却虚有其表、快速凋零。

有人说,我们要指出问题、要进行批判,融入大众不是限制了独立思考吗?这种认识更是愚昧的:不了解怎么批判?不熟悉怎么反思?这不是隔靴搔痒、隔空号脉吗?批判更须有从深入体察到追根溯源,再到批判反思的逻辑过程,批评工作者只有融入群众,才能了解病症、抓住病根,对症下药以求药到病除。否则,用想象代替考索,使用舶来的逻辑,进行无端的揣测,看似得出了“批判的”结论,却要么陷入自我狭隘的空间,要么提前预设好了立场和结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庸医所为。

脚步慢一点、与群众融得更深一点,需要静心耐心地学习和沉淀。秋收冬藏。冬藏不仅是自然界的一种规律,更是万事万物成长发展的一个规则。舍得下慢功夫深入群众,好比冬藏,冬藏之后才能有春种、夏长和秋收。冬藏更是孕育,如水的冰封、种子的积蓄力量,以便在春风一吹、燕子一回,萌出新生命、新希望。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