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再探市场《归来》《推拿》等陆续上映

28.04.2014  15:59

制图:张芳曼

2014年被许多人称作中国电影市场的文艺片大年。

在未来的几个月,张艺谋的《归来》、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张猛的《胜利》、王小帅的《闯入者》、娄烨的《推拿》将陆续上映。国产文艺片的密集亮相,备受人们关注。而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两项大奖的《白日焰火》近期取得过亿票房,更是让很多人对文艺片在这一年的表现充满期待。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与过去几年相比,文艺片的市场关注度越来越高,或将为中国电影格局带来新的气象。

——编 者

虽然获奖不少,但取得高票房的却不多

过去许多年,中国的文艺片在一些重要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规模以令全世界瞩目的速度快速增长,能够在国内获得票房成功的国产文艺片却并不多。

什么是文艺片,其实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业内人士表示,文艺片本身就是个内涵和外延都较模糊的概念。在美国电影的表述系统中,中国电影定义中的“文艺”被表述为剧情片。而关于剧情片的界定似乎也建立在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影心态和理解上——区别于商业类型片的影片就是剧情片,但这并不意味着剧情片就不能兼备任何商业元素。

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在国际上获得重要奖项的数十部影片中,票房过亿的只有《白鹿原》《白日焰火》等几部影片,虽然2011年上映的《桃姐》和2012年上映的《观音山》也取得了逾7000万元的票房成绩,但更多影片的票房不及1000万元,票房的缺失意味着这类电影与观众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刚刚进入产业化发展第二个10年的中国电影,在大多数观众固定观影习惯尚未形成、阅片经验有限的现有情况下,文艺片难免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曲高和寡”甚至“看不懂”。

以2012年上映的影片《万箭穿心》为例,该片曾获得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女主角奖、第二十六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等奖项,影片上映后也一直维持了较好的口碑,但最终票房却仅有252万元,甚至不足该片成本350万元。对于这样的结果,该片导演王竞认为,《万箭穿心》从投资立项开始,就几乎放弃了市场,而仅仅志在于做一部能够卖给电视台、能够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一部优秀的国产影片,从立项伊始就放弃市场和绝大多数观众的做法,让人唏嘘和遗憾。而这样的影片,在中国电影中并不罕见。

不可否认的是,每部电影的出品方都怀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和目标,但如果一部影片能够在保持较高思想艺术水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观众支持和市场回报,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究竟是文艺片一开始就主动放弃了市场和观众,还是市场本身确实无法很好地消化文艺电影?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这越来越成为一个亟待厘清的问题。

虽然已有一定接受度,但市场意识还不强

把一部好电影进行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区别可能有些粗暴,但这种内在的微妙差异也确实存在。这意味着文艺片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黄金时代》执行制片人程育海说。

对于《白日焰火》的市场成功,导演刁亦男表示,影片在创作之初就没有放弃商业诉求,因此,在完成自我表达的同时,他也在影片中注入了一些商业类型片的要素,如爱情、悬疑等。与此同时,该片营销负责人郑玲也表示,《白日焰火》的营销过程中一直在着力挖掘影片的商业元素。

虽然文艺片在世界各国的市场成绩都无法与商业大片相比,但《白日焰火》却释放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它代表了一种趋势,观众已经对这样的影片表示出兴趣,市场对这样的影片也有了一定的接受度。”王竞说。

为了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即将于5月16日上映的《归来》显然做了更多准备。对于一部以“文革”末期为时代背景的影片来说,《归来》特有的历史质感使它在吸引中年观众走进影院时并不困难,但同时,在以20岁左右的年轻观众为主体的中国电影市场,如何让它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影院,则成为片方思考的重点。“一方面,我们尽量将明星的号召力释放到最大;另一方面,我们也想让年轻观众感受到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丝毫不会削弱视听享受的水准,因此我们制作了超高分辨率版本。

虽然票房仍集中在北上广,但未来成长空间大

应当说,美国电影关于商业类型片和剧情片的分类,是在其工业化、市场化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已经相当成熟的市场和观众而言,他们对自己青睐和偏好的影片类型有较为清晰的认知。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无论影片类型的多样化,还是分众市场的出现,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观察近年来上映的文艺片票房区域分布不难发现,这些影片的票房爆发点都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业内人士分析,大规模的现代影院建设和大量的观影经历,都让一二线城市的不少人基本确立了自己的观影偏好,也让他们对影片本身的思想艺术水准有更高要求。但在近两年才进入影院大规模建设期的三线及以下城市来说,商业片仍然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实际上,只有当市场具备了一定规模,观众的固定观影习惯已经形成,不同的观影需求才有可能出现,文艺片也才能拥有更广阔消费土壤。

业内人士表示,纵观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和欧洲的艺术电影无疑是两种最重要的电影美学体系。中国电影当前介于两者之间的种种探索不仅仅是对观众和市场需求的回应,或许还将形成自身的美学体系和评价标准,在保证思想性艺术性较高水准的前提下,纳入更多的商业元素,以更高的工业化水准进行更多的市场开拓,这或将推动中国电影格局迎来新的变革。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