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绝关系”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态度

22.09.2015  11:06
原标题:“断绝关系”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态度

原标题:“断绝关系”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家洲日前公开宣布与今年新招硕士生郝相赫断绝师生关系。9月20日,微信公众号“点墨轩艺术空间”发表一篇题为“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为断绝本人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告学界朋友与弟子的公开信#”的文章。(9月21日澎湃新闻网)

虽然从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意识形态上,一下子也无法对此作出是非判断,但孙家洲教授的态度,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尽管现代的师生关系,早已不像旧时私塾那么尊卑分明,然而,如果将其纳入广义的社会关系,孙家洲教授的毅然决然,至少是一种有个性、有尊严,爱憎分明的处世态度。

观点表达的多元化,难免引发意识形态的混沌。社会成员中的各式人等,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阅历的深浅以及某些人的别有用心,都会在这个信息爆炸,表达途径便捷的自媒体时代,让人性中的善与恶尽情宣泄。而由此形成的舆论对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持不同观点的个人。客观地说,谁都无法保证自己一贯正确,但在明显的大是大非上,出于既定立场的“站队”,从而闭着眼睛说瞎话的也并不鲜见。

可能正是因为某些认“”而不认“”的立场选择,往往使得明显理亏的一方,更加穷凶极恶、信口雌黄。不说别的,就微博上那些把生殖器挂在嘴上的“喷子”,无不蛮不讲理,出口伤人。撇开观点的对错,作为一种观点表达,至少要在自己的观点上逻辑自洽吧?而这些观点的“力度”,却表现在“”和“”的程度上。更难缠的是,有些还似乎在说理,但偷换概念、妄下结论,有些居然还扛着一面“大旗”。

现实中,无论出于正义还是相关利益,卷入这样的纷争是很吃力的。而对于原则问题的界定,能够分出是非曲直,给出最终裁判的只有法律。但是,法律只是在道德底线上下手。那么,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甚至明显的谬误,离法律的裁决还很远。这就让有些无耻之徒自鸣得意、招摇过市。这一方面抑制了社会正义,同时给一部分人造成了认识上的误区。

事实上,处于这种舆论对势的,也是一部分相关人士,更大层面上的社会公众,也无法从较高的理论水平上伸张正义,抵制邪恶,很多时候只是愤愤不平而已。那么,对那些还不够法律出面的、无论是别有用心或是心智不全的颠倒黑白者,怎么去营造一种正义的社会风气,孤立和冷落他们,不给这些人自以为是的市场?孙家洲教授的“断绝”,不失为一种最合适的态度。“断绝”就是不与其为伍,这应该是人人都可以守住的底线。

这样一来,哪怕有些人照搬“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来为自己的大言不惭找借口,人们也可以用“道不同不相为谋”与之断绝关系,形成一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舆论氛围。这既可以让别有用心者失去社会基础,也可以让某些“糊涂虫”意识到站错了队,跟错了风。

因此,个人以为,在当前的舆论态势下,无论自己的资历深浅,认知水平的高低,在保持公平正义的立场基础上,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与那些别有用心者断绝关系,不与无耻之徒为伍。在某种意义上,“断绝关系”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态度,也是在惩恶扬善。(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