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优环境”改革:以“环境洼地”筑“发展高地”

16.04.2014  15:05

区域小、人口少,不靠边、不沿海,资源禀赋不足……这是新余这座内陆小市发展的区位劣势。如何突破劣势、赢得发展主动?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历史性课题。

在去年8月份召开的市委七届九次全会上,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打造全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示范区。”通过“优环境”改革,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瓶颈问题,努力打造环境“洼地”,促进发展转型升级。

经过前几个月实践,我市在企业“宁静日”等制度、企业信用与金融服务一体化、志愿服务活动、合同环境服务试点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

【打造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

形成政府激励、社会支持、劳动者创新创业的新机制

企业是新余发展的“命脉”。为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我市出台《规范涉企检查规定》,在全市企业实行“宁静日”制度,明确规定全市各部门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的检查等特殊情况外,每月1日至15日禁止任何涉企检查。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依法办案不在涉企检查之列。

规范涉企检查是我市打造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的缩影。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项目审批代办制、预审制、网上审批制、限时办结制和外商“绿卡”、企业“宁静日”等制度,推进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探索中已形成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开业指导、专家辅导、小额贷款手续办理、项目推介、配套人事服务等服务内容,依托创业孵化基地,鼓励更多老百姓、大学生、外来投资者在新余创新创业发展,形成政府激励、社会支持、劳动者勇于创业创新的新机制。

【打造诚信守法的社会环境】

让老百姓诉求说话有地方,办事不用求人找关系

去年,我市率先在全省正式启动企业信用与金融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平台整合35个政府部门、5个收费企业、11家银行机构、8家担保公司的信用数据,涉及13000多家企业,共28万条数据,查询信息一目了然。

部分信用评级等级较高的企业获得银行融资资金倾斜,34家信用A级以上的企业取得银行融资总额43.58亿元,取得较好的示范效应。同时,全市近1.3万家在银行开立基本账户的企事业单位获得人民银行发放的机构信用代码证,即“经济身份证”。

我市依托企业信用与金融服务一体化平台的示范效应,逐步把信用体系建设延伸到各级政府机关、组织和普通市民,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推动城市品位和市民综合素质提升,建设诚信新余。坚持政府带头守法,强化法治意识,把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衡量各级政府行政作为的重要内容,让老百姓诉求说话有地方,办事不用求人找关系。

【打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

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打造“新余有爱”品牌

去年6月,我市在全市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培养一批服务类型多样、作用发挥明显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打造“新余有爱”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得到广大党员追捧,目前全市已有2.46万名党员报名参与志愿服务,党员志愿服务队伍达1531支,已开展党员志愿服务6.3万余人次。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重点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出台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带头参加志愿服务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公共部门运用志愿服务、民众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组织创新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办法,建立志愿服务档案,搭建志愿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把志愿服务活动成果与干部使用考核、人员选聘相结合,推动政府公务人员积极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中来,为社会作贡献。

【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合同环境服务试点,让新余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走进毓秀山国家森林公园,蓊郁茂盛的山林令人心旷神怡。可这里曾经因铅锌矿的开采留下环境伤疤。2013年9月,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中标观巢林场铅锌矿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经过数月施工,这里120000m3矿渣覆盖了80厘米厚的土壤,并栽种松柏树,含重金属的地表水也被阻隔在水源地之外。负责验收的市环保局自然生态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过环保部门的几次监测,出来的水质已经达标。

自开展合同环境服务试点以来,我市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回收清运及发电、城西污水处理厂等7个试点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3个项目,环境治理成本减少15%到20%。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推进合同环境服务制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改革,实时发布PM2.5监测数据,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新机制,切实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强化生态保护,重点加大对山体、水源等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重点保护区制度,让新余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王小军)

来源:新余日报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