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发展至上 富民为先

26.01.2015  17:34
原标题:新余 发展至上 富民为先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新余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六字”方针,紧紧围绕“发展至上、富民为先”总思路,争创全省先行先试示范区,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创新中促升级,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这一年,是新余市全面落实 “发展至上、富民为先”的关键之年。2013年8月,新余市委七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发展至上、富民为先”的执政理念。坚持“发展至上”,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强调发展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坚持“富民为先”,就是把人民满意幸福作为最高追求,把富民作为检验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让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这一年,全市人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困难面前不退缩,矛盾面前不回避,调整结构抓升级,增强后劲抓项目,依靠科技抓创新,统筹城乡抓发展,化解风险抓防控,奋力迈出发展升级新步伐,促进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这一年,新余市以争创全省先行先试示范区为目标,牢牢抓住改革创新不放松,从创新机制入手,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提出重点推进以“小政府、大社会、活市场、优环境”为主题的四大改革创新工程。通过改革,全市人民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政府职能得到进一步转变,社会治理得到进一步强化,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这一年,新余市以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为最高追求,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就业创业的新政策,社会保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打造精美特新城市典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60件民生实事基本实现,普通百姓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一年,新余市委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聚焦“四风”问题,紧扣“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坚决改进作风”三个关键,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对顶风违纪现象,严肃责任追究,加大查处力度,全市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亮点一

转变行政职能,全力实施四大改革创新工程

新余市始终把改革创新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为核心,全力实施“小政府、大社会、活市场、优环境”四大改革创新工程,有效推动22个方面50余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率先建成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推进行政审批代理制、网上并联审批和一站式办结、中介超市和“三单”管理,项目审批时限压缩为36天;积极推进高新区大部制改革,将孔目江区、省职教园区并入仙女湖区合署办公;撤销市政府4个驻外机构,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市本级 “三公”经费压缩30.9%,实施公开管理、政府工程预决算审核、投融资体制等一系列改革,率先实施公务用车改革。

——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将智慧天网、园林绿化、环卫保洁、政府投融资项目工程预决算评审等六大领域的公共服务产品推向市场;积极推进新型社区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系,推动警务、城管、文化、卫生、养老服务进社区;探索将网上审批系统延伸到社区,方便群众办事。

——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已面向社会公布首批300家企业信用白皮书;大力推行投资项目预审制度、外商“绿卡”制度和企业“宁静日”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涉企行政执法行为。

亮点二

培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新余市以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积极延伸钢铁、光伏等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集群的培育,奏响了工业强市的新乐章。

——调整结构抓升级。加快工业发展升级,组建了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联盟。大力推动钢铁产业向机械装备制造延伸,产值亿元的钢铁深加工企业达183家,全市光伏电站和光伏应用项目总装机容量257.2兆瓦,聚集了65家光电信息企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升级,全年增加值增长6%;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万亩、省级龙头企业5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8.8%。

——增强后劲抓项目。57个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49.9亿元。杭南长客运专线新余段顺利竣工并正式通车运营,海螺公司年产100万吨矿渣微粉等项目投产运行,煤储基地项目与蒙华铁路专线同时获批;大唐新余电厂2台66万千瓦机组、中电投分宜电厂2台66万千瓦机组等项目已拿到“路条”;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新签约项目170个、金额202.8亿元;开工111个,开工率达71.2%,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8个,签约金额141.3亿元。

——依靠科技抓创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5%,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39项,新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5家,重点扶持两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申报省级研发平台8个。

亮点三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精、美、特、新”中小城市典范

新余市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提出了建设“精、美、特、新”中小城市典范目标,注重城市内涵建设和精细管理,加快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镇化率达到67.73%。

——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12个;初步完成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设施布点和电力等专项规划编制;修编或编制乡镇总体规划2个,完成了12个乡镇控规编制,村庄规划编制率达81.5%。

——围绕建设“精美特新”城市,廖家江改道工程稳步推进,标准化改造20多条背街小巷,新建雨污管网6公里,打通城区断头路9条,改造和新建城区农贸市场6个,新增城区停车泊位1500余个,15分钟购物圈、15分钟休闲娱乐圈初步形成,新增绿地4.3万平方米。

——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70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新增家庭农场505家。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1.6亿元,带动20.5万农户增收5.9亿元;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2个、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26个、生态村32个。

——对重点中心镇实行计划单列管理试点,罗坊镇、双林镇实行了计划单列管理,通过竞争性立项推进新农村建设,19个中心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

亮点四

创新治理模式, 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作为全国第一批合同环境服务试点市,新余市以建设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为契机,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强力推进合同环境服务工作试点,目前已实施7个合同环境服务试点项目,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排放物得到大幅下降。

——率先启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全面实施“五山”保护行动计划,先后启动了生活垃圾回收、清运及发电项目、城西污水处理厂项目、新钢公司烧结脱硫项目、观巢林场铅锌矿重金属治理及生态修复项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仙女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及环境质量监测等项目。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比国家规定提前1年监测并发布PM2.5数据。境内主要河流水质稳中见好,其中仙女湖和孔目江水质稳定在Ⅱ类,袁河新余段、袁惠渠也基本达到Ⅲ类。

——采取托管运营的模式,新建7个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点及5个国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并通过信息平台向全市发布PM2.5等空气质量实时数据。 201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9.04%。

亮点五

坚持民生为重,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新余市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不断改善民生福祉,本着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的原则,基本实现了全年办好60件民生实事的庄严承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抓好就业创业工作。及时出台扶持就业创业的16项政策,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19万,转移农村劳动力1.65万人,城镇就业率稳定在96.7%,新发放小额贷款4.7亿元,扶持和带动就业创业1.57万人次;改革商事制度,全市新增注册企业2935户、注册资本160.5亿元。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推行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实施“助保贷款”模式,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和保险基金全面或超额完成目标,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参保人员各项社会保险实现“同人同城同库”一卡管理,再次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惠及6.7万人;全市保障性住房、城市(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已全面开工建设,新建廉租住房1800套、公共租赁住房5028套;改造棚户区7979户,改造农村危房1660户。

——发展公共社会事业。大力加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积极推进学区制改革,有效缓解了热门学校的“大班额”、“大校额”、“择校热”等矛盾,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高于全国水平16.5、2.7和4个百分点;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现了门诊费用、医患纠纷“双下降”;大力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一步完善新农合保障制度,政策范围内的人均筹资标准、参保率、报销补偿比例、一次性报账率实现“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