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建立“五化模式”

09.11.2016  16:34

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是今年新余市“清河行动”的十个专项整治之一。这项由市委农工部牵头,住建、环保、农业、水利等配合的专项整治活动,在新余市全市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
      该市紧紧围绕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特色区和全省最洁净美丽乡村典范的目标,按照“全域覆盖、全民动员、全速推进”的理念,着力破解“钱从哪来”、“卫生谁搞”、“垃圾何消”三个问题,深入变革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群众主动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之路,全市农村环境全面提升,近九成乡镇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其中国家级12个,32个行政村跻身省级生态村。
                                                        紧盯城乡环卫一体化,补齐农村保洁短板 
      从压责任、强配套、建机制入手,提升农村环卫能力,让垃圾清理靠风刮成为历史。市、县、乡三级均成立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步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29个、垃圾池8043个,安放垃圾桶32980个,配置垃圾清运车87辆,农村保洁员4474人,保证了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的硬件需要。全面推行 “村组保洁、乡镇收集、县区运转、市垃圾发电厂集中处理”的链条式收运处理模式,实现了多源收集、单渠处理、日产日清,做到了生态利用、变废为宝,累计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19.56万吨、发电4140万度,月均处理近2万吨。
                                                          实现资金保障常态化,扭转无米下锅局面

围绕“保建设、保运行、保处理”的目标,建立了“县(区)为主、乡镇为辅、市级奖补”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2016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共计8683.5万元,其中市本级 2600万元,县(区)和乡镇6083.5万元,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约110元。同时采取“财政划拨和保洁收费相结合、政府投入与村民自筹相补充”的经费筹集方法,运用村民理事会制订《村规民约》和“一事一议”规则,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探索推行受益农户自主筹资,按每户每月3-5元标准收取保洁费,既弥补有效资金不足,又增强了村民主体意识、责任意识。
                                                          探索收集转运专业化,改变无章可循境况

盯紧收集、转运两个环节出台制度,开展标准化作业。保洁范围涵盖村庄“三面三边三角”(场面、路面、屋面,沟边、塘边、河边,村角、墙角、屋角),并向国省县乡公路、江河库渠水域以及城乡结合部延伸,确保无死角、全覆盖。垃圾收集做到“三固定”,即教育引导村民每天在相对固定时间、相对固定地点投放垃圾,村卫生保洁员在相对固定时间打扫卫生,并将垃圾统一运到村级垃圾收集点。转运过程实现“两个密闭”,即收集点上的露天垃圾池等非密闭式收集设施全部改为密闭式垃圾收集箱,全程使用密闭式车辆将垃圾转运到乡镇中转站再到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有效避免二次污染。
                                                        实施运作模式市场化,提升环卫保洁效率

全面放开垃圾运营市场和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吸引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向城乡环卫市场集聚。采取合同环境服务方式,引入上市企业—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8亿元建成日处理6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展农村保洁市场化运作,以村庄分布特点和服务对象人群规模为基础,合理确定保洁员配置数和工资标准,同时强化绩效管理,突出保洁员“职业化、全日制”发展方向,将政府“直接作业服务”改为“花钱买服务”,实现管干分开、事企分离、养事不养人。全市约有1/3乡镇采用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保洁公司实施环卫日常作业。
                                                        着眼垃圾治理长效化,构建严密监管体系
      围绕既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歼灭战”,又打好防止反弹“持久战”,在市、县、乡三级同步采取“12+4+1”工作方式,即全年至少开展12次月明查、4次季度暗访、1次年终总评,形成了“明查暗访、进退排名、媒体曝光、无为问责”的工作机制,已累计开展各级明查36次、市级暗访3次,通报39期,对8个工作不力乡镇的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同时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美丽乡村”微信平台,广泛开展村规民约树立、“门前三包”责任制推行和星级卫生文明户评选等工作,极大激发了农村群众热情,致力打造一片留得住乡愁的清山净水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