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和谐发展乡村美

20.05.2016  11:30

  统筹城乡大发展,美丽乡村入画来。

  当你来到省级示范镇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罗坊会议”旧址的红色文化,抱石文化广场的徽派建筑,袁河两岸的生态景观,令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当你走进“中国夏布之乡”分宜县双林镇,湿地公园天然形成的湿地沼泽,集山水、园林、生态为一体的森林公园植被风景,浓荫下农民绩麻、绞纱等传统工艺绝活,让你美不胜收,心旷神怡;还有昌坊村的光伏餐厅,下保村的农耕文化,湖陂村的葡萄产业,湖头村的荷花经济……

  这是乡村之美,自然加雕琢,浑然而一体。

  “精美特新”新余美,新余最美在乡村。近年来,新余市大力推进“规划管理、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社保、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管理”七个一体化,不断创新“农村经营、土地使用、金融体制、行政管理、城镇建设、创业政策、农业投入、农村建设”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城乡共建、和谐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全域规划、组团发展。新余市以城乡规划为引领,构建“双核五区”的城乡统筹空间布局。“双核”即为市中心城区和分宜县城,“五区”即为杨桥、双林、钤山、水北、姚圩发展次区域。以沿浙赣铁路城镇发展轴为骨架,连接周边城镇发展次区域中心镇,形成“一轴五点”的空间发展结构。一幅幅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美丽卷轴由此展开。

  共同发展才有和谐之美。近年来,新余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建设步履铿锵。

  从2009年开始,市、县(区)安排财政资金共2亿元,重点支持罗坊、良山、水北、姚圩、双林、杨桥、湖泽、钤山、水西、河下、欧里11个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设施建设,中心镇面貌焕然一新,集镇承载功能明显增强;

  2014年启动罗坊、双林两个单列镇建设,共安排公共服务和民生类建设项目10个,投资规模达3.44亿元;

  2015年推进罗坊、双林、良山、河下4个省级百强中心镇建设,安排涉及民生和公共服务类项目20个,其中兴建14个,续建6个,总投资21527万元。在项目建设推动下,中心镇尤其是单列镇的集镇功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大力实施“镇村联动、村落连片”新农村建设工程,着力抓好19个中心示范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5972.3万元,完成“七改三网”建设,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村、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居优美村庄”的目标。

  通过发展,市域内基本形成了“新余中心城市—分宜县城—重点镇—一般乡镇”四级城镇体系。

  绿、美、富不可分。只有富产业,才能绿乡村、美农民。我市按照“发展至上,富为民先”总体要求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富民产业。

  园区建设扬帆奋进——全市兴建了分宜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仙女湖区国家农业科技园、高新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渝水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新余市农机产业园“五大园区”,园区建设进展迅速,产业聚集功能显现。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至2015年底,苗木花卉总面积达14.87万亩,有育苗户300多家,500亩以上育苗大户32家;新余蜜桔、优质早熟梨等特色果业种植面积达25.2万亩,特色果业产销水平居全省前三;高产油茶总面积达18万亩,产业规模基本形成。

  经营主体日益增多——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960家,家庭农场736家;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市级龙头企业14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17.8亿元,带动15.5万户农户增收5.1亿元,户均增收3290元。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新余市不断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优质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全市农村处处可见一张张安居乐业、精神充实的幸福笑脸。

  记者点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乡村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近年来,新余市坚持以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以“产城融合”发展为主抓手,构建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社保、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管理体系,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实践证明,只有乡村联动,城乡共建,消除“脏乱差”,推进“绿富美”,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