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新兴档期影片扎堆 是馅饼也是陷阱

08.11.2013  17:28

  10部新片,挤在同一天上映——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在11月8日成为现实。并非巧合,都是“档期”惹的祸。

  自2011年《失恋33天》以“黑马”之姿成功开辟“光棍节档”,“11.11”俨然成了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眼中的黄金数字。今年,《雷神2》《意外的恋爱时光》《甜心巧克力》等影片不约而同地提前到周末上映,预计光棍节当日可供观众选择的影片将达到史无前例的16部。

  当我们谈论电影时,“档期”正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含义也越来越丰富的词。除“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等传统黄金档期外,一些原本不太起眼的节假日也会偶然出现观影流量的显著升高,由此形成一个新的档期。业内有句话说“得档期者,得天下”,可见档期选择对于电影票房的助推作用。

  “三八档”、“清明档”、“高考档”、“七夕档”、“中秋档”甚至“愚人节档”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回暖,有时候,它被摆在故事、导演、演员、配乐、服装等要素之前,成为营销关键词,甚至还有不少影片直接贴着“档期标签”出生,美其名曰“定制”。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影人有意识地对“档期”进行开发、经营和利用,也正是出于降低市场风险、扩大投资回报的目的。

  那么,“票房神话”是否会如期而至?从前赴后继的大量失败案例中不难看出,“史无前例”不一定是个好兆头。毕竟,电影市场竞争激烈,银幕消化能力和观众消费热情都有限。如果一味追求营销噱头,同档期互相挤压,容易造成票房分流,“馅饼”反而成了“陷阱”;而对于那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小成本影片来说,则根本无法跻身院线,遑论突围。

  回望2012年贺岁档的那场著名的“龙钗斗”,全国超过90%的银幕都在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和徐克的3D武侠片《龙门飞甲》之间连轴转。最终,两部电影票房收入分别止步于6亿元和5.4亿元,按宣传时透露的成本计算,表现均未达到预期;不久后,两部好莱坞大片《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崛起》和《超凡蜘蛛侠》踩着暑期档末班车同日上映——且不提“双侠”市场体量的此消彼长,二者占据大部分影厅后,《边境风云》《都市童话》《做次有钱人》等同档期国产片上映不超过一周就惨烈下档。

  更何况,目前一些所谓的新兴档期,很多都是跟风行为,是否能成气候还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以“光棍节档”为例,2012年同档期虽然也有不少应景的爱情片上映,票房和口碑却差强人意,反而是与“光棍节”本身没太大联系的警匪片《寒战》成为最大赢家。此外,今年挤在“三八节档”和“愚人节档”上映的“特色”影片也几乎都铩羽而归,“一日游”甚至“半日游”现象屡见不鲜。

  档期乱象频显,也与人们对它的过度迷恋有关。尽管营销的成功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掩盖内容和质量上的欠缺,但一部电影真正被尊重的原因一定是其本身魅力。(吴孟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