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03.09.2014  10:09

图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新华社记者曲振东编制)

  新华社评论员: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之际

  新华网北京9月2日电(新华社评论员)历史虽然属于过去,但同样可以昭示未来。

  69年前的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投降文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力量的最终胜利。这一天,对中国尤其刻骨铭心:这个历经百年屈辱沉浮、付出无数惨痛代价的古老国家,迎来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首次完胜,成为由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证明了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以立法形式确立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以国家层面的庄重仪式,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向这场血泪书写的伟大胜利致以崇高的敬礼。

  以国之名向胜利致敬,为的是告慰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惨遭杀戮的千万同胞和为国捐躯的抗战英烈。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至1945年日本投降终,14年间,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中华民族誓与侵略者殊死抗争,付出了3500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山河破碎的国恨家仇,中国人民有着痛彻心扉的体会。“我们有责任见证苦难永远不再重演,受难者的记忆被永久尊重。”联合国的呼吁,道出了纪念的真谛。

  以国之名向胜利致敬,为的是铭记这一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性转折。

  回望屈辱悲壮的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列强几乎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掠夺,虽有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扭转了百年来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其倡导并积极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敌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社会动员如此广泛,战斗意志如此坚强。时任美国亚洲舰队司令哈里·亚内尔不禁感慨:“反抗日寇的民众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力量,他们时时在增长中,他们的胜利是一定的!”经过抗战洗礼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指引下更加团结坚强,从此走上了通往伟大复兴的希望之路。

  以国之名向胜利致敬,为的是捍卫战后国际秩序、守护世界和平之光。

  维护和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的最高责任与共同追求。二战期间,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并肩作战,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战争的最终胜利,用鲜血和生命为战后国际秩序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在当前全球反思战争、祈祷和平之际,曾经的施暴者,却在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日益成为各国共识,日本当局却公然挑战国际秩序,不断为亚太稳定制造事端。

  历史不能忘却,正义不容挑战。对抗战胜利的隆重纪念,既是对蠢蠢欲动的军国主义分子的威严震慑,亦是为整个国际社会敲响警钟:如果任由日本右翼篡改历史,在整军备武的道路上继续狂奔,损害的将不仅是地区稳定,更是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

  以国之名向胜利致敬,为的是弘扬抗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9年前的硝烟虽已散去,但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表现出的万众一心、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依然是我们当今正在进行的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历经战乱和苦难的历史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焕发勃勃生机,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未如此之近。同时,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从思想观念的破冰到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利益格局的调整到制度建设的创新,处在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更需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担当,将改革大业不断推向前进。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倍加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与和平环境,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念,团结奋斗,共同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