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戏剧评论要寻找“最大公约数”

09.07.2014  15:31

  原标题:新媒体时代:戏剧评论要寻找“最大公约数

   【文艺观潮】

  近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如何认识包括戏剧评论在内的文艺评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再次成为文艺评论界的热点话题。这些讨论的出现,一方面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审美趣味、美学观念趋于分化,传播渠道、接受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评论界内部面对变化了的文化语境,在话语体系、评价标准、社会身份等方面自我审视、自我完善的反映。

  实际上,这些年,不同艺术领域的评论一直在各自熟悉的传播载体上存在着,只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的迅速崛起,把评论的参与人群、接受范围逐渐扩大;再加上传统纸媒评论版面的迅速扩容,评论与媒体联姻,以及由评奖、市场、资本催生的大量“有偿”评论,评论的边界日趋模糊,传统意义上的严肃的文艺评论变成了人人可以参与、人人都可以表达的“泛评论”。当拇指开始决定阅读的数量和趣味,当“点赞”变得十分简单,当“时髦的观点”成为一篇评论的内核时,浸染于新媒体环境中的专业文艺评论,究竟该如何确立自己的美学范式、评价体系?又该如何发出自己理性而独到的声音?这些都是我们讨论戏剧评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新媒体上戏剧评论勃兴

  2012年,《驴得水》和《蒋公的面子》由京沪火遍全国,最初促使它们变成一种市场热点的,并不是业内的专业评论,而是微博强有力的传播和推广;同样,今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上,来自德国的多媒体实验戏剧《朱莉小姐》,借助微博、微信平台强大的“宣传”攻势,引发了近年来少有的观看国外戏剧的热潮……来自主要城市演出市场的信息表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观众获取、分享各种戏剧信息的重要载体。它们在拓展人们交流方式的同时,也在悄悄改变戏剧评论的写作方式、存在形态和受众范围。

  由于同正在发生的戏剧现场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及时的关联,这些来自新媒体上的戏剧评论很快便集聚了大量的追随者,并与传统纸媒上的戏剧时评、学术刊物上的专业评论一起,构成了当下戏剧评论交互共融的景观。在新媒体这一广阔平台上,专业与非专业的壁垒破除了,制作者、营销者、评论者、普通观众之间的交流畅通了,任何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感,分享、转载符合自身喜好的评论;与此同时,这个平台也在经营着自己的话语体系,催生着自己的“文化偶像”,“押沙龙在1966”“北小京”等匿名剧评人便是代表。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