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新常态下消费对江西经济的作用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标志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因此,充分认识新常态下消费对经济的发展作用,提高消费的贡献率,对江西实现更好地发展,在经济转型升级中走出发展的新路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江西经济正站在新的起点
(一)整体经济跨上新台阶。1978年,江西GDP仅87亿元,1979年达到百亿元,跨上千亿元用了16年时间,此后5年跨入二千亿元、4年跨入三千亿元,2008、2009年连续突破六千亿、七千亿元。2011年突破万亿元,达11703亿元,到2013年达到14339亿元。人均GDP也由1978年的246元增加到2013年31771元,按平均汇率计算,跨越五千美元大关,达5130美元。从其它主要经济指标看,财政总收入2012年突破两千亿元,2013年达2357亿元;粮食总产量2011年突破四百亿斤,2013年达423.2亿斤;全部工业增加值2011年突破五千亿元,2013年达64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12年突破两万亿元,2013年达2652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突破万亿元,2013年全省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124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2年突破四千亿元,2013年达4576亿元;进出口总额2011年突破三百亿美元,2013年达367.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11年突破六十亿美元,2013年达75.5亿美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012年突破万亿元;2013年达13112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12年突破四千公里,2013年达4335公里。
(二)稳中求进,进中向好成为江西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2001----2010年,江西经济年均增长12.4%,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受国内外整体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从“十二五”开始,江西经济增长速度大体呈现逐步放缓的态势,由2010年的14.0%回落到2011年的12.5%,2012年的11.0%,再到2013年的10.1%。但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速平稳回落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明显,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12.8:54.2:33.0调整为2013年的11.4:53.5:35.1;2013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实现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达2077亿元。二是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13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2357亿元,其中税收收入为1915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81.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三是区域经济竞相发展。自省委、省政府提出“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战略举措实施以来,全省区域经济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昌九一体化全面启动,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取得新进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步伐加快;赣东、赣西两翼经济加快发展。四是节能减排进展顺利。2013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3.6%,超额完成全年下降3%的预定目标。
(三)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正发生变化。从三大需求看,总体上投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最强。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投资率逐渐上升。1978年为39.6%,2010年提高到50.30%。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投资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2009年起,全省投资后劲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31.0%,2010年下降到26.0%,2013年下降到20%。从投资效益看,边际效益递减,资本形成与投资的比率由2008年的86.5%下降到2010年的67.8%,再下降到2012年的60.5%。同时,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也由2010年的54.2%下降到2012年的51.4%。消费贡献呈现出下降再到稳步提高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间,全省消费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自“十五”以来,消费率不断下降,2009年下降到46.27%。进入“十二五”以来,消费贡献稳步提高。消费率由2010年的47.54%上升到2012年的48.8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43.2%上升到2012年的48.2%。净出口贡献相对稳定。“十二五”前二年,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0.6%和0.4%。上述情况表明,长期过高的投资率并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继续通过巨量投资获得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从三次产业动力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为41.6%,到2000年下降到24.2%,2010年进一步下降到12.8%。进入“十二五”后,占比下降幅度有所趋缓。第二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1978年,第二产业占比为38.0%,2005年上升47.3%,2011年达到最高点54.6%。受各种因素影响,近几年第二产业增速不断回落。由2010年的18.2%回落到2013年11.7%,其中工业增速由19.9%回落到11.9%,规模以上工业由21.7%回落到12.4%。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2010年的70.3%下降到2013年的65.7%。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进入“十二五”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对经济的贡献不断上升,2013年,占GDP的比重达35.1%,比2010年上升2.1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贡献率为29.2%,提高3.3个百分点。总体上,江西经济仍属于以工业为主导带动经济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但另一方面,目前我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相对较高,今后要继续大幅度提高工业比重来推动经济增长其空间有限。因此,在保证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应是大势所趋。
二、扩大消费需求对江西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就是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总要求是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一种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发展方式。江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年来由于高投入、高消耗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如污染物排放总量水平提高,固体废弃物污染逐年加重,工业氧化硫、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大量增加等等。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扩大消费需求可以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有利于引导建立一种健康的、节约能源资源、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相适应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有利于减轻对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从而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扩大消费需求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生产决定消费,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从发展水平看,江西正进入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期,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过渡。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3%,分别比2010年下降了1.8个和4个百分点。近几年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消费、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均处于快速扩张期。2010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5.31辆,至2013年增加到18.05辆,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由200.46部增加到213.97部。正是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带动了全省汽车、钢铁、机械、电子、房地产、建筑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扩大消费需求是实现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我省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呈现一产向二、三产以及二产向三产的转移变化特征,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重要领域。2013年末全省限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增长2.8%,高于全省从业人员增速1.5个百分点。
(四)扩大消费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应对举措。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分水岭,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处理得当,通常会出现一个较长的经济增长期。反之,则可能出现经济震荡,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以日本和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分析,日韩在中下等收入阶段都呈现出消费率下降,波动幅度增大的态势,在中上等收入阶段则呈现消费率上升,波动平稳的态势。我国沿海一些发达省份的经济走势也与这一趋势相一致。2013年,全省人均GDP已达5130美元,借鉴日韩成功经验,观察沿海部分发达省份的经济运行轨迹,江西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就必须走扩大消费需求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
(五)扩大消费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当前,影响我省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较多,加强社会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而扩大消费可以不断增加供给和最终需求,为经济发展找到出路和开拓新的空间,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充分体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好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实现江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江西扩大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分析
(一)对外开放的深入将进一步拓展消费品市场空间。实践证明,扩大开放是富民兴赣的必由之路。省委、省政府已制定《关于全面扩大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的意见》。全省上下正深入全面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新一轮大开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同时,全省已着力建设旅游强省,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江西最大的特色、最大的优势、最大的亮点。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旅游业的发展,外资和省外资金进入的方式和领域都将呈现新的特点,其企业和商品的进入将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我省流通企业的服务水平,为我省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将对消费需求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人口增长是推动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递减,但每年仍有几十万人出生。2009----2013年,我省年均新增人口24.42万人,按2013年的居民消费水平初步测算,仅按20万新增人口计算,新增年消费水平就大约为23亿元。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增人口不仅会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对服务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二是老龄人口总量和比重将快速增长。江西自2005年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2013年与2005年相比,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80.5万人,比重上升了1.44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加剧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这突出地表现为对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养老产业服务等相关服务性消费需求将呈持续快速不断增加的趋势。
(三)城镇化推进进一步提升消费水平。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会产生巨大的消费“累计效应”。目前我省城镇化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省份比较,差距更大。从人均GDP水平看,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因此,我省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巨大空间。据测算,我省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新增城镇人口50万人左右,按目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计算,每年全省就可以新增消费支出达45亿元。因此,通过提高城镇化质量将增加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进而提高消费能力。特别是通过农民市民化,带动居民在住房、汽车、家电、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消费。
(四)政策红利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省十三次党代会作出了让城乡居民腰包鼓起来的庄严承诺。今年3月,省政府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居民增收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2010年增长1.5倍,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大力提高全民社会保障水平。2013年,全省未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54.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569.9万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市、区)96个,实现农村人口全覆盖。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的切实提高,对于提升消费信心、增加持久消费具有积极作用。
(五)现代消费方式加快发展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消费方式对消费需求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当今,网络购物、健身休闲、文化消费、旅游消费等现代消费在我省已开始迈入快速发展期,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这些消费的总量和比重将会进一步增加,这必将对扩大消费需求产生积极影响。
四、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消费供给结构,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热点。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消费市场供求变化的最新动态,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和服务。结合江西实际,要大力提高消费者对电子信息、通讯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创意文化、体育健身、休闲旅游、会展活动等消费领域的认可程度,扩大居民对热点领域的预期消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构建包括住、行、用以及旅游、文化教育等在内的消费信贷产品体系,并完善消费信贷的个人征信和资信评估体系,从而最终鼓励和引导消费。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针对当前我省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的问题,应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提高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富民增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策性补贴收入;加大扶贫收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实现职工工资收入与经济发展、带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扩大覆盖范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村基本实现全覆盖。完善保障制度,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建立城镇无收入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工伤保险待遇年增长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建立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和财政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抚恤优待标准与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
(四)优化消费软环境,维护和增强消费者信心。优化消费软环境,维护和增强消费者信心是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必要措施之一。首先,要持之以恒地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将社会信息化和诚信榜进行有效对接,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产品质量监督与市场监管机构,要互相配合发挥作用,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其次,在继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的同时,以健全法规实施为重点,切实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力度,提高对假冒伪劣和商业欺诈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者的侵权成本。再次,保持消费者维权渠道的畅通无阻,随时便捷地提供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援助信息和知识信息,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扩大消费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借助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行为对微观市场和微观行为的不合理干预。强化政府引导和促进消费的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相关资源和信息的社会共享,及时向社会公布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消费政策,完善城乡商品信息服务系统,继续完善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在考核指标中,加大环境保护、居民收入增长、消费需求增加等居民福利指标的考核范围和权重。
课题主持:彭勇平
课题组成员:张捷、陈望汉、张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