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高效水源网 撑起惠民新天地——新干“十二五”水利建设回眸之农田水利篇

07.12.2015  10:48
        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是粮食安全的保障。五年来,新干以提高灌溉供水保证率、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为核心,全力推进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塘整治、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不断夯实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水利支撑。
      把好水源工程关。在新干境内,102座中小型水库、654座塘坝支撑起农业灌溉的半边天。这些水库、塘坝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存在大坝单薄渗漏、涵管老化断裂、溢洪道断面不达标等安全隐患,不但蓄水保灌功能严重萎缩,更像一颗颗随时可能引爆的“水炸弹”,威胁着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05到2010年,新干县顺应群众期盼,启动了第一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塘坝整治建设,旨在根除病险隐患。期间,3座中型、18座小(1)型水库、111座塘坝通过除险加固顺利摘除“病险”帽子。2011至2015年,该县进入第二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塘整治建设期,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期间共完成68座小型水库、111座塘坝的加固整治任务。经过十年努力,89座水库、433座塘坝实现“病险”摘帽,分别占全县总数的87.2%、66.2%,累计完成投资3.52亿元。其中“十二五”完成投资1.52亿元。加固整治后的水库塘坝转危为安,抗御洪水和蓄水保灌能力显著增强,新增有效库容1650万立方米,相当于1座中型水库蓄水量;新增灌溉面积2.73万亩,相当于1个中型灌区面积;年均新增粮食产量4.5万吨,农民人均增收315元。在抓好水库、塘坝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同时,新干紧盯国家政策,争取到了9个引调提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1个三山安水库新建工程项目落地并开工建设,总投资1.088亿元。届时,工程完工后将有效化解偏远山区、干旱地区的工程性缺水难题。
      把好骨干渠道关。2010年10月,新干首个节水改造项目——黄泥埠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由此拉开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的序幕,旨在解决中型灌区骨干渠道因淤阻、渗漏、渠堤单薄、渠系建筑物老化等原因造成的输水不畅、效率低下、渠道工程抗洪能力弱等问题,全力打造高效输水主动脉。2013年11月,窑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开工。今年10月,田南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开工。三大中型灌区改造依次上马,总投资4897.42万元,整治干渠总长114.89公里,惠及金川、七琴、城上、潭丘、桃溪、溧江等6个乡镇7.82万亩耕地。到目前,黄泥埠、窑里两处工程已先后完工并投入运行。田南工程也将于明年3月完工。通过改造,黄泥埠、窑里两大中型灌区主干渠道的中梗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干渠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不足0.45提高到0.65,干渠输水耗时压缩到改造前的一半,新增节水能力1980万立方米,新增或恢复灌溉面积4.09万亩,年均新增粮食产量550万公斤。
      把好田间工程关。打造高效的农田水利灌排工程体系,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是近年来新干农田水利建设的重头戏。2011到2014年,新干连续四年顺利完成小农重点县项目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52亿元,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9.95万亩,平整土地4.27万亩,整治灌排沟渠661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5746处,修筑田埂1404公里,新建机耕道257公里,实现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建设目标。专项整治山塘38座。项目区覆盖全县10个乡镇,受益人口达6.88万人。建设中,新干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施工、高效能管理,以创新求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三年获全省绩效考评第一名。今年11月初,该县2015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620.7万元,计划对金川、溧江、桃溪3乡镇2.11万亩农田实施旱涝保收高标准改造,整治山塘36座。如今,随着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的持续推进,成千上万亩高效、便捷的灌排工程体系正在新干大地一块块铺陈开来,推升着农村土地的增值空间,助力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疾步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