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教师交流轮岗助推教育均衡发展

14.04.2015  19:47
  自去年启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试点县后,新干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多方发力,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激活,环境保障,逐步缩小城乡与校际之间的差距,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步入制度化、常态化,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政策引导,多管齐下驱动交流轮岗。该县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制定了《新干县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以实施办法为准绳,坚持“遵守原则”与“尊重意愿”相结合的办法,推动教师正常交流。该县划定“红线”,确保全员参与的刚性规定动真格。校长、教师在一所学校任职或任教分别满6年与8年,年龄在50周岁以下必须流动;为调动他们参与交流轮岗积极性,对主动申请者根据个人意向与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符合交流轮岗的校长和教师通过组织安排交流轮岗,使交流工作有序开展。同时,该县把准“脉络”,紧扣涉及教师切身利益上作文章。义务教育阶段中层正职及以上干部的任用、县级及以上荣誉称号的推荐、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聘任,都必须达到制度规定的任教农村学校或参与交流轮岗相应年限;新招聘的农村教师必须在乡镇学校服务满8年或村小服务满5年才具备进城资格。2014年有3名新提拔的正副校长从城区调往农村,23名各级名师与学科带头人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城乡轮岗。此外,该县寻找“支点”,围绕促进教师城乡交流轮岗出实招。将中小学职称并轨过程中,小学新增的副高岗位大幅度倾向农村教师。目前有20名新聘任教师都扎根农村8年以上,其中15名仍在农村学校,包括3名从城区交流到农村的教师;每年教师节期间按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15%的比例评选出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城区学校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在农村学校交流期满、表现优秀的教师;城郊农村学校提供部分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参与边远山区交流的教师,从而激发教师交流轮岗积极性。

  机制激活,多点突破推动交流轮岗。为了在实践中探  索,在探索中完善,该县有针对性地尝试多种交流途经,解决了在交流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该县采取试点学区联盟进行区域互动交流,将农村学校分片与城区学校组建成7个教育共同体,共同体学校之间捆绑考核,校委成员相互挂职,优秀教师跨校任课、送课、评课,同学科教师联合开展教研活动、举办各类竞赛、组织质量检测等,实现同提升共进步。开展走教活动推动乡村对口交流。该县以农村各乡镇中心小学为枢纽,开展对口送教与集中走教活动,组织中心小学音、体、美、外语、信息专业教师担任村小相对应课程,每周定期下到村小上课;教师集中在中心小学,每天工作时间到村小上课。组建指导团队促进全县共享交流。该县吸纳义务教育阶段县名师、学科带头人等50余名骨干教师,组建新干县教学指导团队,在全县薄弱学校进行短期机动性交流轮岗,有计划、阶段性进驻相关学校,开展公开教学,指导对口教研组开展活动,全程指导同学科年轻教师备课、上课、批阅作业等。实施循环培养实现城乡双向交流。该县将所有新招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部定岗在农村学校,先放城区学校跟班学习一到两年,然后回农村学校任教;新提拔的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校级副职与部分中层干部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城区学校对口选派相应人员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2014年,该县有39名新补充农村教师放在城区学校跟班学习,17名跟班学习满一年教师回到农村。

  环境保障,多措并举支持交流轮岗。该县从保障条件入手,花大力气改善农村学校硬件和待遇,为城乡间教师双向流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该县着力改善工作条件,让参与交流教师感到“安心”。在农村薄弱学校新建综合楼,拆除危房,改造旧房;为所有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配齐“班班通”设备,村小接入互联网,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村小通过重建、改建以及校园环境升级改造工程,使校园环境得到改善,该县有10余名中心小学教师主动提出到村小任教。另一方面,该县提供生活便利,让参与交流教师实现“安居”。近两年来,该县在农村学校新建了宿舍、食堂20余栋,部分学校配备了澡堂,并着手建设新一批教师周转房;农村学校(含村小)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使农村学校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变,“进城热”逐年“降温”,去年有13名考进县城教师重新返回农村学校工作。此外,通过补偿福利待遇,让参与交流教师得到“安慰”。该县对部分情况特殊的交流教师暂时采取人事关系、工资、职称保留在原学校的办法过渡;对城区流向农村的教师每人每月另补助100-300元不等的交通差旅补贴,自愿轮岗到农村学校工作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为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新干教育均衡发展赢得了一张张靓丽的“国字号”、“省字号”名片,2014年先后吸引了省市多家媒体齐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