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农村常涝田期待早日“重见天日”

05.06.2014  17:19

新建县石岗镇石岗村委会黄秋潭村小组的百余亩农田终于重见天日了。半个月前,由于导托渠涵管堵塞,集聚在渠内农田的雨水无法排出去,农田成了蓄水池。经水利技术人员抢修,农田里的水虽然排干了,但萦绕在村民心中的担忧并未消散。

记者得知,在新建县农村,这种设计标准偏低的水利工程还有不少。

涵管堵塞 百余亩农田成了蓄水池

黄秋潭村是锦江河畔的一个小村庄,全村260多人,有250多亩农田。5月中旬,当地大雨倾盆,村民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地势相对低的农田又淹没在水中。

对于该镇地势低洼的农田而言,如果是短暂的内涝,农民们都能克服。但遇到汛期严重的年份,堤外的锦江河水位长时间高于堤内,农田往往一两个月都在一片汪洋中。

上世纪70年代,新建县修建了多条环山导托渠。旱时,通过提灌站将锦江河的水抽入渠上,可同时灌溉附近多个村庄的农田。汛期,汇聚山上的水又通过这个导托渠流入锦江河。可是近年来,农民们发现导托渠的功能日渐退化,尤其是排涝能力低下。如果遇上连日强降雨,低洼农田就成了蓄水池,而且短时间内很难排干。

强攻计划 水利设施将有改观

归根结底,屡屡发生内涝的原因是导托渠重灌溉,轻排涝,设计标准偏低,防汛战线长。”石岗镇水管站站长周青华解释,现在看来,这些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严重滞后,加上这个导托渠有5公里长,往往顾此失彼。

周青华说,让人挠头的是,要想彻底疏通涵管,只有破堤置放新的大口径涵管,但目前正值汛期,堤外水位很高,根本实施不了。另外,如果加大涵管口径,水虽然会流得更快,但有可能会影响下游村庄百姓安全。

黄秋潭村农田被内涝所困扰的事情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新建水务部门派出了技术人员察看,技术人员认为,在汛期人工清通涵管为最好方法。通过采用先进的虹吸管排水方式,终于将被淹农田的水排干。

可喜的是,包括石岗镇黄秋潭村等地的导托渠在内,都在前不久纳入了新建县“农业三年强攻计划”,到2016年,新建县9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计划将全部完成,并实施山塘门塘整治,大力开展水利基础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十年九涝现象或将得到彻底改变。(徐黎明)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