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新政”规范摊贩经营,身份合法不是重点
由于法律法规滞后等原因,流动摊贩(广东俗称“走鬼”)难以获得“合法”身份,一直处于监管的尴尬地带,这也成为小贩与城管矛盾冲突的根源。日前进入广东省人大审议的《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草案)》拟对食品类小贩实行“划区域、划时段”管理,赋予该群体合法经营权利。(7月14日《京华时报》)
通过省人大立法,明确商贩的合法性,既减轻了商贩的办证的麻烦和成本,也是对无证商贩存在这个事实的理性认知,更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执法规范性文本,而在法治化公共治理道路上,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和突破。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商贩在与城管发生冲突的时候,身份是否合法常常是隐性的和被弱化了的。对执法者来说,追赶的是乱占地设摊;对商贩而言,真正关心和担心的,是能否光明正大地“揾食”,收获和付出是否匹配。也即,新政中“划区域和划时段”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如何让商贩都很“规矩”地在所划区域和时段进行商品交易,这是新政能真正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
划区域、划时间段,目的在于防止流动的市场和碎片化的摊点,扰乱市场秩序,增加城市公共管理难度。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影响商贩的正常商业行为。这就不得不提及5年前广东的类似做法。这个做法最终“夭折”,皆因两个难题没有根本解决。一个是选点不够科学合理,缺乏统筹兼顾;再一个是无法减少或杜绝新的矛盾产生。流动商贩依托市场生存,选点过于偏僻,人流量小了,商贩自然不愿意去,“画地为牢”等于“画饼充饥”,那么,“走鬼”回潮自是必然。而如果照顾到商贩的实情,选点稍微适中一点,又势必会对附近居民、正规经营商铺造成冲击。保护弱势群体重要,保护合法经营的商户同样重要。所以,要规避新政重蹈覆辙,必先解决好这些问题。这既考量着弱势群体在管理者心中的分量,更考验着公共管理的决策智慧。
有数据显示,广东全省共有食品小作坊两万多家,各类食品摊贩近30万家,而从业人员多达80多万。这一新政不仅直接涉及80万人的生计,还影响着更大的消费群体。从这点上说,发挥好新政作用,在尽量均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必须坚持“向弱势一方倾斜”原则,这体现了一座城市最根本的精神内核和人文素质,更应是现代文明城市必须牢固坚守的价值取向。所以,对于摊贩“新政”,若能将善意最大化,其换回的回报,一定是商贩的真心“守法”。反之,如果新政之下,弱势群体的生存成本更大,甚至,新政只是蜕变成套在商贩头上的笼头,执法者从此执法有名了,但在饭碗和法律博弈中,必定要形成新的对垒而引发矛盾不断。纾解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痼疾,需要新的思路参照,而不是增添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