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鹏:新昌拆除报刊亭:视线差还是视野窄?

16.09.2015  10:16

  7月下旬,浙江新昌县城区的报刊亭经营户陆续接到了由该县城管行政执法局等单位联合下发的拆除通知,要求业户在9月15日前全部迁移。逾期不拆的将强制拆除。县城管局副局长张炎敏就此解释说:“我们新昌报刊亭有一个特点,一个就是基本都在路口,占用都是人行道,转弯视线影响比较大。第二个特点,我们报刊亭基本上是已变味了,买卖报纸变成附带,变成经营杂货或者饮料香烟。”(9月15日中国广播网)

  可以说,因为“市容整治”而直言不讳地将邮政报刊亭拆除,大搞“面子工程”,并非只是新昌县的独创。过去北京、河南、江苏、甘肃等地也曾干过这种事情。而新昌县拆除报刊亭的耐人寻味之处,则在于强调报刊亭对视线影响比较大和多种经营上。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新昌县城区内的报刊亭面临拆除厄运,并非是因为其影响了行人的视线,而是出于城市管理者的视野太狭窄,已经容纳不下一个小小的报刊亭了。

  报刊亭不仅代表着一代人的阅读习惯,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报刊亭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它是城市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明软环境的体现。城市报刊亭的多少,从侧面也体现了城市文明程度,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景线。一个容不下报刊亭的城市,一定是有严重缺陷的。

  报刊亭处境的冷与热,多少也能折射出公民的阅读习惯。阅读量的多少,有时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而且,公民的文明素养,也和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验表明,人们通过阅读报刊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能够怡情养性、提升境界,增强自身素质。

  显而易见,报刊亭的存在,有着较大的精神文化价值。报亭虽小,五脏俱全,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报刊承载着传递信息、反映舆论、传授知识、提供娱乐、推销商品等重要功能,是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之一。通过报刊亭这个平台,人们可以读到各地的新闻,可以了解各样的信息,可以品味不同的文化。报刊亭有着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既能方便群众读报需求,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阵地,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街头,高密度的报刊亭已经成为一道道迷人的城市风景。在巴黎,报刊亭被视为“巴黎的地标”;在伦敦,报刊亭和教堂、博物馆一样具有传承价值。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还出现了三代人经营同一个报亭将近70年,其位置70年来1米都没有挪动过、让人不可思议的事例。一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写道:“街边的报亭是我们城市正能量的一部分,一直受到纽约人和旅游者的欢迎。它们为人们提供的便利,超出一般官员的想象。而且,在饱受犯罪困扰的纽约地区,街边报亭也起到了安全灯塔的作用。100多年来,我们对街边报亭的需要,远远超过它们的金钱收入。

  有鉴于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就曾提交有关“将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的提案,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扶持,拓宽报刊亭经营范围,将其打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而新昌县的报刊亭目前出现“基本上是已变味了,买卖报纸变成附带,变成经营杂货或者饮料香烟”的现象,这恰恰暴露出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不能够与时俱进,管理服务不到位,想要一拆了之,眼不见心不烦,显然是懒政之法。

  这也表明,新媒体的蓬勃兴起,不仅是对传统平面媒体的巨大挑战,报刊亭转型升级也将迫不及待。实际上,同样是在浙江,过去,杭州也有报刊亭占道经营等问题。2011年,杭州市邮政局斥资2000多万元,对全市386个报刊亭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报刊亭,在亭内预留了空调、宽带、终端设备等,在方便群众买报纸、杂志的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叠加了许多便民措施。不仅可以代缴水费、电费,出售手机话费充值卡,还可代购飞机票和省内长途汽车电子客票,使报刊亭俨然成为市民的“百事通”。

  看来,尽快转型升级,拓展功能,强化管理,将报刊亭升级为更符合市民需要、更方便群众生活的“便民服务亭”,才是其能够生存下去的上策。